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匠者》:对中国北方乡村民间文化的精彩解读


    

由赵海忠创作的长篇小说《匠者》聚焦由匠人为主体的北方乡村日常生活场景,并由此展开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以及前后近80年的乡村历史变迁。某种意义上说,小说中的杏村也是微缩的中国北方农村,游走在乡间田野的各色匠人,鼓匠、画匠、木匠、铁匠、饼儿匠、笼儿匠、糊裱匠、皮毛匠、泥瓦匠、裁缝匠、钉盘碗儿匠等构成乡村匠人之大全,聚焦了乡村生活的千姿百态,涉及自然生态、人伦道德、民俗风情、众生百相等,是一部北方乡村民间文化之大观的作品。
    小说在开篇就写道:“塞外乡间,跑动着各种手艺人。这些手艺人不同于其他农民,一技在手,在村里的身份仅次于干部。普通百姓,四季辛苦劳动,秋天分全年口粮,手中很少有活钱。养猪卖几十元,过年前给孩们做一两件新衣。夏秋季节卖鸡蛋、兔子,买酱醋油盐、针头线脑。手艺人不然,他们能靠技术挣现金。”乡土中国是文化的一片厚土,是传统文化的根脉,是寻根的线索,有文化的原生态表现形式,也有最接地气的生活样态。音乐曲艺、绘画剪纸、泥雕面塑,或以服饰、饮食、节庆、婚丧嫁娶、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多元的表现形式与传承形式决定了乡村文化的丰富性、多样化、地域性、通俗性、民族性与传承性。
    20世纪80年代之后,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社会转型、乡村人口大量流失等原因,手艺和匠人似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他们却又是乡村生活最丰富多彩的历史记忆之一,甚至可以说是乡村生活的点睛之笔。匠人不仅只是具备某一种谋生的手段,他们不仅制作和创造生活实用产品,同时也是技术和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甚至是“非遗”的保护者和传承人,小说蕴含的深刻文化价值正在于此。
    表现乡土文学的特质
    读《匠者》如同看了一场又一场的乡村大戏,乡村生活扑面而来、生动有趣。小说的描写接近乡村生活的本真,植入了乡村传统生活方式和喜闻乐见的多种民间艺术形式。小说看似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众多手艺人的挨个出场,但在他们的活动中引发出日常生活的趣事和矛盾冲突却十分鲜活,充满历史记忆。比如小说几乎每一章都有邻里矛盾、家庭纠纷甚至猪拱狗刨、树折草断。笔者认为,其中较为出彩的是第二章《音画退狼》,讲述了七鼓匠和三画匠的矛盾冲突和“与狼共舞”的惊心动魄场面。还有第三章《糊裱人生》中贺大头家盖房盘炕洞引发的火灾,马裱匠和马队长拔麦子打擂台,第四章《水火精灵》中三干头掉进粉笸箩的闹剧,第十五章《好女巧灵》小哑巴与巧灵比划出来的爱情表白等等。生动的日常图景描绘,让悲剧、喜剧、闹剧、荒诞剧轮番上演,充满了北方山村劳动与生活的鲜活气息。
    红白喜事在乌兰察布地区民间被称作“办事业”,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穷有穷的办法,富有富的办法,画匠、鼓匠、木匠就是这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他们谋生的手段也是乡村最活跃的艺术形式。小说第一章就是大鼓匠、七鼓匠和三画匠在沈家的白事业上出场,七鼓匠和三画匠、八木匠在整个作品中与许多人物都有交集,把不同的匠人和生活场景连缀起来,依次出场,组建了一个乡村文化大舞台,琳琅满目、精彩纷呈。作品着实传承了一场乡村传统文化的盛宴。
    凸显作者守护乡土文化的自觉
    乡土文学另一个重要特质是它的地域性。众多匠人身上凝聚了乡土文化的深刻印记,是乌兰察布地域文化的生活符号,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匠者》中的杏村是特定的地理和文化空间,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汇地。
    “杏村位于乌兰察布高原东北角,也叫杏东,西南行三百多公里可到达黄河‘几’字弯的右上角。往北三百多公里,就是中国和蒙古国的边界……”杏村有着世代传承的文化样态。大鼓匠、二鼓匠、七鼓匠吹奏的唢呐声发出的是民间音乐的呐喊,二人台、呱嘴是北方民间艺术的独特形式,巧灵的剪纸和三画匠的炕围画儿是乡土文化独特的审美体现。霍铁匠的铁匠炉敲打出上千年来的农耕文明。田老太压粉、二板爹和沈家父子炸麻花、老牛炒莜麦的手艺传承的是地域特色鲜明的饮食文化。这一切构成了乡土文化的鲜活性、自由性、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莜面是乌兰察布饮食文化的符号,小说中有不少与莜面相关的描写,第五章专门写了炒莜麦的详细过程。
    作者能够把乡村生活写得活灵活现,得益于他对乡村生活的熟悉,他就生长在这块土地上。无论是自然描写还是生活场景描写,或是在叙事语言中,熟悉的乡村生活场景画面都立体地呈现出来,如画墙围、裱仰层、压粉条、炸麻叶、炒莜麦、推碾子、杀猪菜、压栈糕等场景。此外,小说中那些司空见惯、耳熟能详、“土”得掉渣的人名,以及对生活化的民间方言俗语的运用等,都令人印象深刻。
    乡土文化是历史和故土的记忆形式,乡土中的每一种文化形式都是一种乡情、乡音,都能唤起游子对故土的怀恋与回味。乡土文学能够广泛地呈现乡土情结,守护乡土文化也是作家的重要职责。《匠者》的写作正是承担了这种责任,重拾起渐行渐远的乡村生活所保存的文化样式。正如作家在作品中写道,“杏村是一本小画册,任时间之手一页一页翻过去,寒来暑往,春夏秋冬。那翻过去的,就再也回不来了”。
    匠人生活与历史视野
    小说看似在写匠人日常生活的琐事,但在叙事中,作者不经意间将半个多世纪发生的历史事件穿凿其中,如清末乌兰察布土地开垦、走西口及外来人口的流入,抗战时期日本的“三光”政策等暴行以及周边的匪患等等。还有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学大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造卫星发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日邦交正常化、恢复高考等历史事件被自然而然地讲述出来,使作品具有了史诗的轮廓。小说结尾的三章讲述大鼓匠邀请杏村的匠人们在上海聚集,他们的话题有对往昔的回顾,也有对沧桑巨变的感慨。杏村匠人们曾经使用过的器具、劳动用的各种农具以及主要的农作物都被收藏在大鼓匠自建的文化博物馆里,将杏村的历史珍藏下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小说《匠者》挖掘、记录了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同时也为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思考和探索,这是目前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自强的内在要求,也是小说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