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综述 >

《苏东坡时代》海南首发式暨研讨会纪要


    

6月29日,由海南省作协、海南省出版发行集团、外文出版社主办,海南省文学院、《天涯》杂志社、海南出版社、海南苏轼文化教育基金会、海南省典籍整理与研究基地承办的“苏东坡与儒家王朝的士大夫——《苏东坡时代》海南首发式暨研讨会”在海南海口举行。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作家韩少功,中国外文局机关党委书记、原副局长陆彩荣,海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振明,海南省出版发行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吴斌,外文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胡开敏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读者70余人参加活动。首发式和研讨会分别由海南省作协主席、《天涯》杂志社社长梅国云和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海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刘复生主持。
    以下为现场研讨纪要
    韩少功(海南省文联名誉主席):
    孔见先生是我的老朋友、老同事,他这几年的状态特别让我高兴。他是个“劳动模范”,特别是他退休之后,是他创作的高产期、井喷期。这本书很厚,他有电子稿的时候我粗粗和他了解了一下,也和他有私下的交流。我只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林语堂在当时也是很难得,在资料不全的情况下写成这样,林语堂本身的性情和情感、人生的判断(值得称赞),但是,孔见先生写得更细腻、饱满,也更宏阔。当然,他是一个作家,写小说、散文、诗歌,在这方面有积累和修养,所以他的语言有很多句子,很多词汇,我也很羡慕,我说孔见怎么这么多词汇呀,这样写那样写,变化多端,多姿多彩,切实很不错。
    邬书林(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
    从文学角度入手,将那个时代的群星荟萃,把影响中国的大文豪、大思想家、大改革家放到同一背景下来书写,是非常有难度的。如果仅仅凭勃勃野心,没有一定的学术功底和文学功底,是写不出这么美好的文字的。本书将宋朝社会和士大夫美好良善的一面表达得很充分,值得继续探讨和求证的。
    梅国云(海南省作协主席、《天涯》杂志社社长):
    《苏东坡时代》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无论是宋史还是围绕苏东坡的各种作品,都有书写,卷帙浩繁。翻开首页,就被孔见自己写的内容提要深深吸引。除了对北宋的独到看法之外,就是他的语言的吸引力,这是孔见的一贯风格。今天,我们阅读孔见的有着深刻洞见的《苏东坡时代》,大家一定会见仁见智,我想,每个人都会从中读到自己所体会到的东西。
    张振明(海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这次读书研讨活动的举办,是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一次深情的回望和致敬。《苏东坡时代》将北宋王朝放至整个中华文化史的大格局中进行观照,深刻诠释了儒家王朝的精神气质和精神内核,书写了一个特殊人文时代的精神史。这本书犹如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让我们跨越时空,深入领略北宋时期独特的人文风貌和士大夫的精神世界。通过这本书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北宋王朝的文化理论和历史价值,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苏东坡在那个时代的深远影响。
    吴斌(海南省出版发行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苏东坡时代》这本书对苏东坡时代精神进行一次全新再发现和再思考,处处可见别见新意的描述和评价,也给这本书增加了全面的哲思与浓浓的烟火气,读者可以从中一览儒家王朝的时代精神画卷,一睹中国思想的宏阔发展格局,一品儒释道文化的交融和气象,从中汲取诸多智慧和力量。
    胡开敏(外文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
    把中华文明的一些标识性的历史文化符号推介到全世界,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华文明,苏轼就是这样一种符号。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巅峰级人物,他是中外文化相遇的过程中一个非常理想的文化代言人。这部宏大叙事的巨著,跳出了个人传记模式,为古典中国的黄金时代书写了一部精神史,为以苏轼为中心的儒家王朝士大夫群体书写了一部心灵史。这本书开了个很好的先例,我们将更多地通过我们的文化名人,对外讲好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彩故事。
    陆彩荣(中国外文局机关党委书记、原副局长):
    《苏东坡时代》创造式地再现了一千年前中国古典文化和古代士大夫精神的黄金时代,用文学笔法写出了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孔见从哲学的角度思考历史、文化现象,他的创作是合乎逻辑的,从浅到深、由点到面,从文化空间向心灵空间拓展,对以苏轼为代表的中国士大夫精神又一次重新审视。他通过对海南岛的研究、苏东坡时代的研究,研究中华民族生成的精神力量,下一部大作一定会有更深厚的哲学意蕴。
    彭明哲(海南出版社北京分社社长):
    《苏东坡时代》从中国文明造极的本身大格局里解说苏东坡,理解他身上独一无二的光芒,整本书在气度、角度上,与过去的《苏东坡传》比有很大不同。能感到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和对历史、对传统文化所下的苦功夫。作者的视野更为宏大,雄心勃勃地为古典中国的黄金时代写一部精神史,为以苏轼为中心的一个儒家王朝士大夫群体写一部心灵史。
    刘复生(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海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孔见老师要关心的是什么,我现在最感兴趣这个。我们讨论史实,哪条史料对,哪条史料可能有争议,这个不是问题,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最重要的甄别史料的原则也不是所谓的真实,求真是一条,另一条就是求道统,这里面有比真更高的东西。我把这本书当做一个文学创作来看,不是史学创作,这并不否认它在材料上的严谨,史书上的规范,并不否认这点,但是,真正使这本书如此有趣,如此有洞见的显然是他背后的观察。
    韩小蕙(中国作协全委员会委员):
    我希望《苏东坡时代》这本书不单给散文界,也给思想界、学术界、哲学界、政治学界各方面的著述、各个方面的文化梳理,也都给他们做出一个榜样,在各个体系中引领一种新的探索,新的写法。大家对历史都很有兴趣,在其他各个体系里,我们是不是也能像《苏东坡时代》这样,别开一种新的写法,用文学的语言结构方式、文学的讲述方式,把各个学科最新的、最尖端的研究成果普及给大众,我觉得这对中国文化的教育、对人的精神提高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彭京宜(原海南省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
    我谈三点突出的感受。第一点感受,对北宋时代新的含义。这本书一方面是历史书写,完全忠诚于历史事实,另一方面也是文学书写,作为作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生动地描绘产生的细节、诗意的语言、文化解读等等。我以为最重要的是他面对旧时代写出了新特点,我们要进行研究。第二点感受,对历史人物新的描绘。他写了一大堆历史人物,北宋士大夫,这里有苏东坡、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等,个性非常突出。第三点感受,对东坡形象新的写法。哪怕写了大量的东坡日常生活贯穿全篇,日常生活与崇林道场相结合,人间烟火与诸神庙的相结合,众生活与精神天地相结合。一面在社会生活中生成,一面在儒道佛之间出入,令人耳目一新。
    晓剑(海南省作协原副主席、作家):
    孔见不仅是研究苏东坡,他对北宋一个时代研究的概括和对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心态和行为的描绘,我认为描绘得很准确。给孔见提个希望,希望孔见在历史、哲学、文化层面用文学方式创建出一个自己的体系。
    阮忠(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
    孔见先生这本书用了很多材料。我理解孔见对于北宋诗文是很欣赏的,除了东坡诗文之外,还有王安石的诗文,欧阳修的诗文,但这些诗文不是纯文艺学的表达,是看文艺学在这个时代有怎样的高峰,而是作为历史的表达,在这个历史阶段这些材料怎么作为人生的印证。在这点上,既有我们所欣赏的作为历史的主阵,又有我们觉得有遗憾的,不是一个文学表达,我们的文学怎么办,北宋文学怎么办,就在这个时代,我们可能还需再琢磨。
    海滨(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通过这本书,我们看清了皇帝,看清了这些周围人物时也就看清了东坡,看清了时代,何以苏东坡,苏东坡是怎么来的,这本书通过这样的方式给我们回答了苏东坡是怎么来的,至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我跟阮忠老师的看法一样,儒释道都是一个背景,儒的层面比较到位,只能是这样,我们也期待今后会不会有从其他的角度展开。
    单正平(海南省作协原副主席、评论家):
    我对历史方面的了解甚少,不太懂,孔见这本书,我认真地看了,觉得也受很多的启发,写得非常好,很好看。我只是想提个问题,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始终有个最基本的东西,就所谓的精诚共治,好像是一个在苏东坡这个时代是比较理想状态,我想这种理想状态有没有长久和普世性,精诚共治的景象到底是什么?
    江非(海南省作协副主席、海南省文学院负责人):
    我发现孔见老师在写作的过程中,他有他的想法,其实,他内心是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谱系,他讲的不是是什么,而是讲如何是。读的这本书时候感觉他的情感是玄学性,他论述天理、天命时使用了天定这个概念,这可能和孔见老师长期个人的精神思想有关系。
    周小华(《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原主编)书面发言:
    在《苏东坡时代》中,他以哲学研究者的睿智和深刻,在历史事件的讲述中,传达自己不同凡响的观点,透彻那个时代的精神本质;以史学研究者的严谨,研究、考证和撷取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以媒体人的敏锐,在北宋众多的人物和事件中,合理剪裁,切合当代的见解;以作家的写景叙事,形象力极为丰富;以诗人的华丽辞章,进行宏大的叙事,没有枯燥的历史教科书的沉闷,而是给读者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和愉悦的阅读松弛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一些启发,感觉生命因此而得到延长。
    马良(评论家,海南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书面发言:
    孔见的这部新著《苏东坡时代》是一个典型的且难度很大的大历史大文化的题材。如果说《海南岛传》初步显示了孔见的文史功力,那么《苏东坡时代》就是他这方面抱负与才华的一次爆发。作为一个很早就思考哲学意义,对东方人文哲学一直潜心体察、把玩者,孔见很难得地具备了大历史观,这样他能将苏东坡时代放置到中国历史的大坐标系里去评价它的意义。他得出的结论,北宋是“儒家王朝”。本书不仅第一次展现了苏东坡时代的全息画卷,同时史识高卓,妙见迭出,描绘生动,经得起细品慢嚼。相信很多年以后,仍有人捧读这本书。
    周泉根(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我知道,孔见肯定不屑于只是为当今读者提供一个情绪价值的东西。那么,他究竟有何抱负,或者寄托了什么心事呢?我通过检索词频,发现个中消息。一辈子与苏轼出入与共的苏辙,含子由,也不过一百三十次,而二程兄弟则出现近三百。被东坡讥嘲为鏖糟陂老冬烘的程颐,其实在苏轼生平中的地位远无如此权重。所谓,在兹念兹,念兹在兹,我认为,这正是孔见的用心所在,即旨在探讨、重塑中国文化中国道统,他被本书打断的《穷尽生命的可能》据说就是这个主题。而这个主题的目的,或者著文礼赞东坡那个时代的目的,正是要为一个读书人还在鞺鞺鞳鞳地主张先忧后乐,为天生民立命的时代送上一瓣心香,按他自己的话说是:“生命失格的时代,人们衣冠楚楚、锦衣玉食……作为作者的我,在书中不自禁地为宋代士子唱起了颂歌。这种颂歌也可理解为对生命失格时代的批判。”
    吴辰(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苏东坡时代》与《海南岛传》连起来一块看,孔见老师在这里面的写作手法和逻辑是一脉相承的,形成独特的风格,我觉得这是以史入文的风格,很多人喜欢以文入史,但是,孔见老师的以史入文的风格也很有意思。这本书无论是专业读者还是普通读者,只要开卷了就能读。
    孔见(《苏东坡时代》作者):
    刚才大家的发言,给予这本书很多评价,也给我本人很大的鼓舞。大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容我下来慢慢消化。希望通过消化大家的意见,能够对本人的修养和这本书的修订均有大的帮助,不辜负大家的一片苦心。王船山写过很厚的《宋论》,他指出,汉朝、唐朝的灭亡,仅仅是一个朝代的更替,但宋朝的灭亡是自黄帝、尧帝、舜帝到周公一路传承下了的中华文化道统的断送。因此有崖山之后无中华的说法。日本人还就此借题发挥,说中华文化的龙脉已经被他们接走了。这是一种谬论。但话说回来,我们今天的中国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多中华文化造极时代的记忆,也在某种程度上忘记了自己的文化身份。新文化运动及后来的各种运动,所批判的传统文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文化。而是宋代灭亡、王船山称文化道统断送之后的文化,其人文性的内涵已经被冲淡,甚至偷换。新文化运动所进行的文化批判,多少带有堂吉诃德向风车开战的性质。《苏东坡时代》的写作,有意唤醒人们对中华文化黄金时代的记忆,让人们重新认识作为社会生活形态和作为人格形态的中华文化,体认其高贵优雅的品质,并在新时代的生活中,自觉地续上古老文化的龙脉,检视和完成自己的文化身份,重建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这也是作者写苏东坡时要带上一个时代的原因所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