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曹霞:这些呼啸着的往事里,是前行的“中国”——评李云雷的《纵横四海》 


    原标题为:曹霞:这些呼啸着少年血的往事里,也有跌跌撞撞前行的“中国”
    在《纵横四海》中,李云雷开篇即说:“那时候我也参加过黑社会,或许也不能叫黑社会,就是一帮人在一起瞎玩,瞎混,说起来也算是一个小江湖。”“那时候”——这个明显的过去时态提醒我们,这是一篇描写成长往事的小说。而且我们可以一开始就断定,这是一个“少年江湖”的故事:“我”、二猛、小东,几个顽皮少年构成一个相对自足的世界,玩、闹、打架、泡妞,就是不学习。这种逆着社会主流价值的做法大概是不少人在少年时代都曾经有过的经历,即使没有如此显性的反叛,那些隐藏在内心的叛逆却是无所不在的。
    李云雷通过一个“少年江湖”将70后这一代人所经历的成长岁月勾勒出来:录像厅放着《英雄本色》《喋血双雄》《纵横四海》,令少年们热血沸腾、心向往之;街边音像店放着张楚的《姐姐》,让二猛凝神倾听,驻足不前;20世纪90年代流行的呼机少年们人手一个,在老大的召唤下手握钢管、链子锁和砍刀,骑着摩托车去帮人讨债,或帮着老大清理门户。
    这些呼啸着少年血的往事,在不同代际的作家笔下都有所呈现。由于每一代作家的成长时期伴随的是不同的国家政治往事,因此他们的记忆背景也不尽相同。50后、60后身处新中国的各种政治运动之中,尤其是“文革”,它们所带来的巨型红色幻象和革命伦理毫无疑问塑造了一代少年、一代作家的价值观和写作题材,比如60后作家苏童。他在《桑园留念》《南方的堕落》《刺青时代》等作品中“复活”了一条香椿树街,在这条街上集合了小拐、天平、朵红、王德基等一群正在发育期的南方少年,那些血腥的文争武斗、阴郁泥泞的街道、鸡零狗碎的争吵、少男少女的情感和身体纠葛,共同建构起了一座城市隐秘的民间景观。
    在李云雷笔下,70后所经历的少年往事不再有外部政治事件的动荡纠缠。这一代人成长的时期正是意识形态桎梏解锁、松驰的时代,那些激动人心的政治幻象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时代的新变化:录像厅、歌厅、舞厅、港台音乐、下海挣钱、房屋拆迁……它们替代此前的政治命令而成为“70年代人”面对的琐屑又驳杂的重要生活内容。在时代发展带来的多元化抉择下,三个少年渐行渐远:二猛依旧跟着老大,且有了新小弟和一辆旧车,收割着小伙伴们羡慕的眼神,也收割了发廊小姐小美;“我”跟着叔叔在他的皮革厂里做事,感到自己走上了“正路”,同时也有到外面闯一闯的想法;小东迷上了QQ聊天,最后神奇地在上面找到了有大学学历和正式工作的妻子。
    在分道扬镳的人生选择下,能够将“少年江湖”紧密地粘合在一起的,不再是50后、60后所经历的那些密布着政治神话和戏剧变化的日常生活,而是彼此之间的情谊、信任和以命相交的想象式侠义精神。因此,当“官商勾结”的老大逼着二猛家拆房子,甚至不惜为达到目的而用鞋碾压二猛的脸、对他大打出手时,“我”和小东及时赶到,一个用钢管、一个用链子锁共同朝老大身上砸去,然后骑着摩托车狂奔而逃。小说就在这样的顺风飞驰中结束。
    《纵横四海》这一挪移自港片的小说题目和BEYOND《海阔天空》的歌词向我们传递出,那是一个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时代。在那样的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也必定会在生命的底子上能够更多层面、多角度地理解自己看到的这个世界,直到他们作为80年代文化历史、90年代经济发展、21世纪全球化融合的见证者。我一直认为,70后应该将这一段段历史展现出来,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历史,是他们亲身经历和验证过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故事”。目前,在魏微、盛可以、徐则臣、弋舟、东紫、艾玛等人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这些历史的部分呈现,但还不够。
    李云雷以文学批评和理论建构著称,曾提出“底层写作”等文学史概念。近几年他开始写小说,这种“跨界”显然是有难度的。我想他是希冀在学理化的文学批评之外,通过一种更加柔软和辽阔的虚构手法,来重述生命的某些光阴、某些感悟。
    《纵横四海》用一段少年往事,展现了70后成长时期那些混合着凋败和希望、热血和欺骗、经济发展与俗人私利等种种社会变革的场景。我相信,70后读着这样的作品,会仿佛重温了一遍那粗鄙粗糙却令人留恋的成长岁月,那也是在精神上同样处于童年和少年时代、跌跌撞撞摸索着前行的“中国”。
    摘自《文学教育》
    短篇小说《纵横四海》,作者李云雷,原刊《作品》,《小说月报》2016年9期选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