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国最大的事?当然是“三农”问题。什么是中国文学书写得最多又最难写的题材?当然是中国的农耕文化与心理。什么人能把中国这件最大最重要的事写好?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莫言先生写的《蛙》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其内容就是写的中国农村的那些事。可见,中国农民那点事儿是可以成就一代又一代伟大的中国作家的。所有中国作家都加入过这种题材的写作,所有的中国作家的出路和末路都在这个领域里呈现。有人成功了,有人失败了。有人仍在努力之中,中国作家们永远在这个领域里努力,这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也是中国文人们不懈的情怀。 中国的“三农”问题几乎伴着我们的民族历史的全部过程,之后几百年里可能还会是这样,至少本世纪是这样。中国现在已经宣布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这意味着中国农民的苦日子彻底得到改变,大家有小康的日子过了。然后,小康来之不易,小康的水平和持久仍然可能是中国本世纪里需要花大力气才能做到的。谁是改变农民生活和命运的“救世主”?当然是共产党,当然是共产党干部们,当然是中国人民自己!但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个村庄,那恐怕还得有那些真正实干的农民好汉! 人民在期盼和等待这样的“救世主”的出现! 好人、造福于民的好人在何处?其实农民们一直在企盼。每个村庄、每片土地上的农民们都在企盼。 当我打开这部由高艳国、赵方新创作的《中国农民书——梁希森的梦想三部曲》时,我的心一下亮堂了!因为我看到这样一位农民的“救世主”出现了,这部既拥有世俗体温,又极富精神内蕴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它真实记录下了梁希森这样一位非典型企业家、非典型农民传奇而跌宕的人生历程,并依循其戏剧化的命运轨迹观照了城市化背景下农民的艰难脱变、乡村社区建设的文化生态,以及主人公梁希森在推进新农业发展的种种不为人知的艰辛苦涩和钉子般的愚公精神与感人至深的赤子情怀。 我熟悉高艳国,他是年轻一代报告文学作家中的优秀一员,其皇皇《中国农民书——梁希森的梦想三部曲》一书,又一次作了说明。此作共分天卷、地卷、人卷三大篇章,分别是“天卷/玫瑰园:血腥的浪漫”“地卷/梁锥村:艰难的嬗变”“人卷/马铃薯:超重的图腾”。“天卷”主要讲述了梁希森北京玫瑰园的一战功成,讲述了这位从鲁西北黄土地上走出的已近不惑之年的民营企业家是如何凭着韧劲、智慧和过人的胆识在光怪陆离的地产界杀出一条血路的。“地卷”写的是已成为亿万富翁的梁希森折返家乡,以一己之力对家乡梁锥村及周边村落进行现代化改造的过程,其间作者细细摹写了乡野细民面临新鲜事物既向往又抵触的矛盾心理,写了梁希森这一具有前瞻性眼光的旧村改造行为对后来国家推进的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意义,走笔沉实,间或点缀颇有谐趣的民间轶事,在喜乐悲欣中记录下落后村野文明和现代化文明的碰撞。在“人卷”中,作者写了梁希森的土豆梦,以及在这场美丽梦想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梁希森希望能通过脱毒马铃薯的育种解决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和13亿人的吃饭问题,但是漫长的投资周期和数十亿的资金投入让这位福布斯排行榜上富豪几近破产,从云端跌入低谷的落差却没能打垮这位山东汉子,他顶住压力以壮士断腕般的决心坚持下去,幸运的是他的马铃薯事业渐渐走向了正轨,并牢牢掌握了在国际马铃薯产业发展中的话语权…… 古语有云:《易》为三才之书,其言者三才之道也。三才先有天后有地,而后有万物,人居于万物之中。作者将文本结构为天、地、人三卷是颇有深意的。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在“天卷 玫瑰园”中,作者以大量笔墨写了梁希森同邓智仁、梁振山等地产大鳄的较量,并经由北京玫瑰园为引线揭露了地产业背后权钱交易的黑幕,其间有投机取巧,曾叱咤风云却最终在酒色物欲中迷失了自我的刘常明,有桀骜不驯、犀利如猛鲨却最终败走麦城的“楼市营销教父”邓智仁,有性情乖张、黑心辣手、机关算尽的钻营之徒梁振山,还有充当他人提线木偶,想讨一杯残羹的陆苍,真实再现了上世纪地产大战硝烟战火的一隅,而梁希森在形色各异人群中始终秉持的农民式的憨直、爽朗、聪慧和坚韧尤为珍贵。立地之道,曰柔与刚,在“地卷 梁锥村”中,处于人生财富巅峰的梁希森并没有在地产界继续扩张,而是将关注点转向了养育他的故乡,他想带动父老乡亲一同致富,想“让梁锥人的脑壳敞亮敞亮”,于是他开始了梁锥新村的建设,而这石破天惊的一举,在中国新农村建设史上可谓是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先建设后拆除的步骤、社区建设与产业园区建设同步的做法,都为后来在全国开展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效镜鉴和鲜活范本,也就是至今都广为流传的“希森模式”。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在“人卷 马铃薯”中,梁希森盯上了鲜有人问津却能利国利民的脱毒马铃薯育种产业,不惜财力建起了国家级实验室、中国首个马铃薯博物馆,并翻山越岭不辞辛苦寻找最适合马铃薯育种的环境,在遭遇事业寒潮资金短缺几近破产的时刻,卖房卖车也不拖欠园区工人的工资,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希森薯业集团以诚信和坚持在市场上立稳了脚跟。 《中国农民书——梁希森的梦想三部曲》在创作艺术上有许多可圈之处,值得关注。比如作者将人事的细微内蕴贴合在文本叙事潜流的细部,以情景再现的方式,最大限度地真实还原了梁希森这样一个极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这使得整个文本散发着浓郁的抒情气质和民间气息。再比如,在梁希森形象的塑造中,作者没有采取传统的线性描写方法,而是在某个时间节点上巧加点染,如开篇:“一辆黑色红旗轿车开来,车门开处,一位身披灰黑色大氅、背头、略微发福的中年人吸着烟弓身钻出,人群像接到指令一样安静下来。中年人的面貌颇有女相,浓眉细目,高鼻梁,阔嘴吧。”寥寥几笔就将梁希森精明霸气又朴实宽厚的特点写了出来。再如接手玫瑰园遭遇资金困境,几近走投无路时,他“把门一关,左一支烟右一支烟,抽了个不亦乐乎,直到把自己抽醉了,才昏沉沉蒙头睡去”,当他知道省行愿意贷款四千万时,他“翻身跳下床,拔掉针头,拉着杨广就往外跑”,几个简单的动作和几处微不足道的细节,就将梁希森鲁西北黄牛般的沉默与坚韧写活了。现在许多报告文学作品被人贬之,就是因为缺少细节的艺术性,直白得与新闻报告差不多,这样的作品自然不会叫好。高艳国的作品以前我看过一些,他是位十分讲究艺术的书写者,而讲究艺术的书写者一定是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他们的这部作品《中国农民书——梁希森的梦想三部曲》语言质地结实硬朗,在平实化叙述的过程中,作者力求文本表意的口语化,作品言说的罅隙时见方言、谚语、俚语的穿插点染。文中的乐陵乡野风味的小调《大实话》,实在很有味道:“春季里,挂春风,黑了天就上了灯,/生来的老鼠会打洞啊,哎,哎哎咳哎哎咳哟哎,咳哎咳哎。/麦子能推面,芝麻能磨油,脖子上长了一个头,砂锅子打了一定漏啊,/哎,哎哎咳哎哎咳哟哎,哎咳咳哎咳哎。”如此节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鲁北汉子梁希森干脆爽利的性格特色。报告文学虽是偏叙事的文学样式,但在这部作品中却时常充溢着一股诗性的文本特质。你看——“如果你在银河遥望七月的礼镇,会看到一片盛开着的花朵。那花朵成穗状金钟般垂吊着,在星月下泛出迷幻的银灰色……”如此诗性文句,美质享受滋心。 记得高艳国曾对我说过:“当每个人都在畅想中国梦的时候,我只想讲述一个中国农民的梦想。”看完这部作品,我觉得他实现了这一梦想,而且是个非常光鲜的梦想。我曾说过:“非虚构文学的力量,在于让人具有不可动摇的震撼力和铭记于心的持久力。”在速朽和实利为王的年代,人们总是那么浮躁和善于遗忘,而非虚构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像一针针强心针一般地让你不得不振耳发聩,永远牢记。《中国农民书——梁希森的梦想三部曲》这样一部非虚构心灵史诗性作品的出现,无疑又给我们当前报告文学界和文学界带来一阵沁人的清风,叫人欣喜。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中国农民书——梁希森的梦想三部曲》算得上是一部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非典型农民的精神成长史和个人奋斗史,是现代化进程中乡村裂变的可贵标本,而创作者极具现场感的叙写还原、极富饱满度的人物刻写、极有弹性和张力的语言质地,以及沉郁顿挫的情感表达,也该是近期诸多佳作中的佼佼者。我为艳国和他的搭档的成功努力而高兴。在2015年中国报告文学创作年会上,我提出“中国应当造就一百名报告文学强将,一千名报告文学作家”。说到底,我十分期待像高艳国他们这样的年轻作家迅速成长为挑大梁的一线作家。看了他们的《中国农民书》,我的这份期待和欣喜自然而至。我有理由对艳国和方新的创作寄予更高期待,也相信他们在报告文学的疆场上能够驰骋得更远。 是为序。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