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原创儿童诗诗人代表之一,金波从1956年发表第一首儿童诗《小篱笆》至今,数十年的时间里,他已为几代儿童读者创作了十余部诗集。他素有“诗人中的诗人”、“最具有现代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儿童诗人”之名,获得过国内几乎所有儿童文学奖项,在1992年,更是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提名。评论者对他的儿童诗也是一致赞誉,认为他的儿童抒情诗“是中国当代儿童文坛的一道亮丽风景,是美与善的典范;反映和代表了中国当代儿童诗歌的创作面貌及水准,引领着年轻一代诗人的儿童诗歌创作”。 通过对金波儿童诗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金波最擅长的是以自然物象及其他生活物象作为起兴和描摹的对象,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情感,营造一种诗歌意境,他走的是一条颇具中国古典诗歌风范的抒情诗道路。有论者认为,金波的儿童诗“秉承唯美典雅的中国诗歌艺术风范,以凝练精粹之语言,飘逸淡远的诗风尽显中国古代文人诗歌的风致”,“他在儿童诗歌中接续了古典诗歌的意境之美,从而给当代的中国儿童诗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景象”。 现代诗人T.S.艾略特在其代表性文论《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作为一个诗人,就要具备“传统”的意识,这种历史的意识不仅要求诗人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还要理解“过去的现存性”,即要将自古以来的文学看成是一个同时的存在,并从中找寻到自己的地位。对于“传统”的意识,几乎在任何一个自觉的艺术家、文学家、评论家身上都可以看到思想上的一致性。鲁迅说,“新的艺术,没有一种是无根无蒂,突然发生的,总承受着先前的遗产”。(《致魏猛克》)同样地,梁宗岱也以为,若想文艺开花结果,那就要“接上传统底源头”(《论画》)。而诗人杨炼则意识到“传统”具有一种塑造现在和未来的力量,在每一个时代,“传统”都会选择某些诗人作为它的标志和象征,这对诗人来说应是一种荣耀(《传统与我们》)。 金波显然是具备这种自觉的“传统”意识的儿童诗诗人。的确,不管是在意象的选择上还是在审美意蕴上,金波的儿童诗都有意向中国古典诗歌靠拢,可以看得出,诗人试图让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在现代儿童诗中得到激活。但在金波数量颇丰的诗作中,还有一部分儿童诗作不管是在表达的方式上,还是在表达的情趣上,接续的是儿童诗的另一优良传统——民间儿童歌谣。 金波在儿童诗上接续儿歌的传统,这既源于他对儿歌深刻的童年记忆,也是他的儿童诗创作自觉。金波曾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文章中表达过,他之所以走上儿童诗写作的道路,与小时候母亲给他的文学启蒙——儿歌密切相关。带着这份童年时就产生的对传统儿歌的亲近,金波在开始儿童诗创作之后,又有了对儿歌更为理性的看法,并表现出对传统儿歌的由衷喜爱。他说过:“我的儿童诗创作,是从童谣和歌词开始的。童谣是一种‘半格律诗’。童谣的节奏、韵式,以及结构、句式的安排,都有一定之规。它锻炼了我对节奏韵律的敏锐感觉。我一直还认为,把童谣当诗来写,是提高这一文学样式质量的重要途径。”(《一次新的起步》) 正是带着这份喜爱和思考,金波在其儿童诗创作中开始了向传统儿歌的借鉴和吸收。传统儿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优胜劣汰形成了一些特殊的类型,金波的儿童诗就常常借鉴这些传统儿歌的类型,如《弟弟有片小果园》《大老哥打猎》对连锁调的运用,伴随着这种形式,是语言上欢快跳动的节奏,是音韵上较为严格的押韵,音乐性极强。而在内容上,金波的这两首诗虽不似传统儿歌的“无意味之意味”,而是带有强烈的“讽刺教训”意味,但是它们的讽刺教训,并不刻板说教,而是与形式带来的欢快跳动相协调的幽默风趣。 再如《风》对传统问答歌形式的运用,一问一答,它既告诉了孩子风的一些特点,但更为重要的是,它引入铃铛的意象,风与铃铛,形成了具有美感的视觉印象。而风摇铃铛,发出的“叮咚、叮咚、叮咚”之声,又增添了脆亮的听觉效果,使得整首诗摆脱了传统儿歌仅是问答的单调,具备了超乎象外的意境之美。 传统的摇篮歌类型在金波笔下,由于渗透进了更多诗人的情感和情思,又富于变化,使这种传统儿歌获得了新的活力,更具诗味,也更具儿童趣味。如《噢,快睡》,它不再是抚儿入睡之歌,诗中的“我”自己就是一个幼儿,像个小大人,安抚布娃娃入睡,以板凳当床,以手绢当被,给它唱起摇篮歌。整首诗洋溢着幼儿特有的稚拙趣味,让孩童沉浸在类似“过家家”游戏带来的快乐之中。可以说,这是一首贴近幼儿心理,又自然流露的天真之歌。 在金波的幼儿诗中,物象歌占据很大一部分,这些物象歌形式各异,但我们都可以看到传统儿歌的影子——既有技巧方面的,也有传统儿歌天然具备的天真快乐之情。作为文人创作,金波在接续传统儿歌宝贵遗产的同时,也更多地渗入了童话思维,使之更贴合儿童心理,对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营造也更加自觉,艺术构思和想象也更加奇特,如《云》《野牵牛》《小蝌蚪》等诗。 不只是在自己的儿童诗创作中,金波自觉继承借鉴了传统儿歌的优秀品质,他对想从事儿童诗创作的其他作家诗人,都一再强调传统儿歌不可低估的借鉴作用,呼吁他们阅读传统儿歌、喜欢传统儿歌,将传统儿歌所表达的儿童观、教育观——充分展示和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儿童认识世界,但不用训诫、说教的方式,将其内化为自己创作的精神内核,并且从中学习形式、音韵构造等写作技巧。金波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创作的新童诗,得以进入传统,而流传久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