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越来越关注到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及独特性,在这个空间距离日渐拉近,信息碎片铺天盖地的时代,珍贵的民族文化或许可以说是雾霾之中跳跃出的鲜艳色彩,给人带来清新的审美惊喜。虽然如同不断消失的乡村文化与传统文化一样,不同民族的文化也在不断弱化,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乐观地看到,新的创造也在不断出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呵护传承、挖掘利用以至创造,使得有着民族特征的文化记忆不断延续,应是当代人不可忽视的责任担当。长期以来,一批有志于此的少数民族作家、翻译家、评论家以及出版家努力用其心智,续写着民族文化的新篇,描绘着多样化的斑斓,为当代中国文学构造了一道道风格亮丽的民族文学画廊。 出生于北京的满族作家赵晏彪,正是在这样的道路上一直跋涉前行的人。2008年,他从京城一家报社调入《民族文学》杂志,除了担任编辑,还承担了事业发展和对外联络的工作。《民族文学》素被称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少数民族文学刊物”,自玛拉沁夫等一代创刊人的定位以来,毫不含糊地以面对55个少数民族的作家为己任,坚持发现、扶持、推介少数民族文学新人,传播多民族文化,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进步。赵晏彪满怀热情地一头扎进了事业之中,他走进藏区寺庙、登上高原山寨、涉过大河峡谷,穿行茫茫草原,深入到一个个少数民族的乡村古寨,寻找作家,发行刊物,同时也如饥似渴地学习感受不同民族的宝贵文化。赵晏彪以他的工作得到广泛认可,2014年成为《民族文学》杂志副主编,每当他出现在人们面前时,总是脚步匆匆,忙个不停的模样。但正是在这样的状态下,他的个人创作从未停歇。 《北京往事》共选了6部中篇小说,故事不一,但民族性是其共同的特点,最为引人注目。《金锚》取材于海边黎族人的生活,一个心怀梦想的年轻人,追求爱情和个人奋斗,进入城市之后坎坷多折,最终得到人生的领悟。《哈尼飞燕》描写了哈尼族警察的特殊生涯,理智与情感的多种交织,其中穿插了许多哈尼人的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在与毒贩和艾滋病斗争的过程中,体现出哈尼人的智慧道德、人情冷暖。《西迁轶事》书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浙江大学从遥远的东部,西迁到贵州湄潭仡佬之乡的历史故事,描述了当地的仡佬族、苗族同胞与西迁而来的知识分子相融合,共同抵抗外敌的爱国情怀。《鱼图腾》取材于一位水族游泳健将的故事,年轻姑娘战胜自我,摆脱包办婚姻,争取美好爱情,并获得世界冠军。《关东雪》所取的东北抗日救国军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题材已在文学中多次表现,但赵晏彪的叙述视角更多地投向满族、朝鲜族、汉族各民族同胞如何在艰难的斗争中相携相依,犹如一家,共同对敌,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和家园意识。《北京往事》则是更为直接地采写了他最为熟悉的当下老北京人的生活,而这些老北京又多是满族人,时代变化给这些老住户带来种种窘迫尴尬,民族恪守的传统已成昨日,伴随着许多无奈,又萌生新的希冀。 之所以将小说集命名为《北京往事》,或许透示出作者在拥抱多民族文化的同时,始终立足于本民族的根脉,对自己生长的这座伟大城市款款深情。而古老的北京从来就是多民族文化融汇之地,就像一块磁铁,吸纳着大江南北雪山草原的文化精髓,从这里出发,将目光投向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自然包含了文化的比较,因此作者兴致勃勃地选择了那些令他动心的天南地北的故事,描绘出一幅幅色彩多样的少数民族风情图。 可以说,赵晏彪通过这部小说集,充当了一个勤勉的说书人,讲述了不同民族的六个故事,而让人引发出对更多民族活在历史和当下的若干联想。他在小说中以人物之念想引用了词人纳兰性德《饮水词》中的一首《雨中花·送徐艺初归昆山》,其中言道:“中坐波涛,眼前冷暖,多少人难语。”是啊,文学正是将那些难语之事道给世人,《北京往事》亦是如此。 (作者为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