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教师 >

心中有“数”好写意


    读书一向慢热,记忆中一口气读完一本书的情形屈指可数(小说除外),至少近几年不曾有。然而眼前终于又有特例:从获赠到读完一本书,我用了不到两天时间,且认认真真地做了批注。这本书叫《从零到九的人生哲理》(大象出版社),是孙宏典先生的新作。在我看来,这是那种好读、耐读却不常读到的书。
    学生时代曾受业于孙先生,他的哲学课堂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近十多年来他又在同一个专业方向给研究生开设相同的课程,这使我有理由自以为离他的思想和学术或可能近一些,遂不揣浅陋,想就这本书,就作者“从零到九”的“人生哲理”说三道四。
    但凡好读的书必有其自在禀赋——可读性强。换言之,阅读能否成为悦读,其前提条件在于文本自身吸引人的程度。套用一句名言,吸引人也是硬道理。而要想吸引人就要有吸引人的元素,倘若选题好,做到文脉贯通,言之成理,言之有物而又流畅得体,自然讨人喜欢些。不用说,诸如此类,在手头这本书中都有很充分的体现。
    民间表达质疑,常有“必须说出个一二三四”云云。作者深谙此理,不但要说个一二三四,而且还拿一二三四来说人生、说事业甚至说家长里短,比如“‘0’和‘一’组成全部世界”“四舍五入与马太效应”“从‘八九’中解脱出来——如何提升幸福指数”等等。单就这些题目而言,让人见后不免眼睛放光,好奇心满满,进而愿意一探究竟。以一串数字贯穿一本书,次第展开,谈天说地话人生,文脉自然清晰。在阅读体验中,这当属那种一看书名就来劲,一看目录就能把握作者基本思维走向的理想态。
    说到这本书的语言,我愿意提取两个关键词:平和、深刻。从头至尾,平心静气,娓娓道来,说的都是平常话,生僻拗口的语词一个不见,但这些平常话经由现代话语的规范和作者独特语感的打磨,已被安顿得恰到好处,把原本生涩空洞的“形而上”盘活了。在“从‘二’中寻求‘三’”题目下探讨思维方式由两极对立向相互融合转变时,书中写道:“‘三’就是事物的两端之中或两端之和”,“对于‘二’和‘三’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侧重”,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新时代应多讲“三”,多讲合作、融合、共赢、共享。讲到“把握在‘六’与‘七’之间”时,作者通俗地表达了自己理解黄金分割率的新见,“唯物辩证法十分重视‘度’,要求我们认识事物、处理问题要掌握火候,把握分寸。这个‘度’‘分寸’很多时候就在黄金分割点上,就在0.6-0.7之间,即六成到七成之间。”并且联系到高等教育以及日常人际交往,不动声色地印证和强化了自己的主张。
    恰如其分的例证,是这本书行文表达的又一个亮点。如用温度的0摄氏度来说明“0”既是无又是有,是“一个确定量的否定”。用从一个地方人们使用的钞票的整洁程度判断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富裕程度来说明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当然,这本书不只是好读,而且耐读。正如一个人的好看与耐看不是一回事,但体现着内在递进关系一样,如果说与好读相联系的是阅读冲动,那么,耐读的联系项则是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延伸思考,甚至联系着新思想、新发现。换一个说法,一本书之所以被认为耐读,在于经得住端详,经得住琢磨。在于它不只辐射知识和思想,还能启迪知识再造,引发方法论层面的思考。当作者在“前言”中提及,他只不过是“借助数字来讲一些人生的感悟和问学的心得”时,我在想,从零到九这些数字不只作者所熟悉,如此妇孺皆知的共享性、公共性资源为什么对多数人而言习用而不察,或仅具有符号标识的意义?还有,与这些数字一样平平常常的素材多了去了,过去没有,以后有没有可能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最后,基于自己的阅读视野,我想说,这是一本不常读到的书。这样的文本之所以稀见,不仅在于原创性强,还在于其明显的跨界性。用心思考、真心思考、个性化思考,再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思考。拿数字说事,提炼出若干有意味的独特的命题,并举重若轻般层层展开,此谓原创。其跨界的表现在于,这样一本辩证法小册子,不仅打通了形而上与形而下、哲学与社会科学的界别,也打通了文理科的界别,还打通了雅与俗、理与趣、生活与艺术、政治与学术的界别,实现了多边对话和多领域互渗。(作者系河南省信阳师范学院教授)
    《中国教育报》2016年10月10日第10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