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人民日报先驱的新闻良心


    
    新闻先驱者的心灵史
    今年是《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钱江新著《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纪实》出版了。全书27万字,图文互映,我将本书看作《人民日报》的创立史,更视为一部新闻先驱者的心灵史。
    今天的《人民日报》已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报纸,它的前身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却是在河北武安县河西村这个小村庄落地生根、发展起来的。《人民日报》由初创到迅速发展,与当时中央局领导人的关心、帮助分不开,也与从四面八方聚集来的一批有理想的年轻新闻工作者息息相关。作者怀以补苴罅漏、以成全璧的慎重态度,对初创时期的事件、人物辨析虚实、考证源流。他凭借自己的新闻功底和史家见识,不畏劳苦,积累一点一滴的史料,采访健在当事人,印证他们的叙述,使零碎的史料形成了前后相连、相对完整的历史画面。
    书中,钱江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个怀抱“宁愿将自己化成灰烬,也要把光和热送给人民”的激情与信仰,在四面受敌的战争环境里坚持办报的青年群体。在阅读中,我强烈感受到《人民日报》早期办报人的奋斗风貌。书中记叙的一些年轻知识分子,原本家境富裕,受过良好教育,在中华民族经历抗日战争的血火之中,他们选择了面对法西斯侵略的坚决抗战。在内战全面爆发,中国面临两个命运抉择之际,他们选择了跟共产党走。为了理想和信仰,他们不惜献身,吃苦耐劳更是不在话下。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更在日后的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深深痕迹。
    我以为,书中最见亮色的是《人民日报》早期办报人员经历“土改”的描写。其中心路跌宕、思想起伏,都由作者一一话及,正见这些新闻工作者之不易。尽管当年《人民日报》办报人员生活艰苦、编务繁重,但总要抽调专门人员参与群众工作,编辑部门至少抽出三分之一编辑记者参加土改实践。以《人民日报》首任社长张磐石为团长的土改工作队直接负责武安县九区的“土改复查”,工作队通过深入群众做实际工作,纠正了前期土改中一些过左的做法,使根据地的农村建设激发活力。应该指出,中国土地改革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是世界上罕见的,但是关于这个大运动的纪实作品却很少,钱江这部著作关于“土改”着墨较多,有许多重要史料,是很值得重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钱江所写的不单是新闻史著作,亦是一部近当代史作品。
    说起往事,《人民日报》一批至今健在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始终铭刻在心,一种责任感促使他们详尽口述和追忆,由此也给作者构筑了很好的平台,这使《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纪实》有了一个较高的起点。廓清了这段历史,就该正式进入今日《人民日报》的创建史了。如今,“前奏”已经完成,接下来要展开的便是更广阔的社会场景和更深刻的新闻变革。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