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教师 >

《名作细读》:揭开经典作品的潜在之美(3)


    用心灵镜头捕捉人物情感的着迷点,从多维角度透视出主人公的心理波澜
    孙绍振在书中指出,分析人物应从人物的独特情感和理性之间的矛盾开始。情感有独特的逻辑性,不但作家不能任意左右,就连人物自身也不能随便改变。对小说家来说,最危险的事情是以理性逻辑代替情感逻辑。同样,对教师而言,以理性逻辑代替人物的情感逻辑亦是危险的。当学生用理性逻辑去苛责作品时,教师应该用情感逻辑来回应,而不是用“多元解读”来遮丑。
    人物的情感逻辑是在分散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神龙见首不见尾。正因如此,对于一个缺乏经验的教师而言,是很难从作品中找出情感逻辑的内在逻辑的。其实,找到人物情感的独特逻辑,最起码的方法是从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开始研究,在对比中人物个性就会鲜明起来。
    在日常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分析人物时,因在观念和方法上不讲究,故常在人物的外表、外部动作、经历上做文章。而外部的表现、经历乃至外部的特征都是肤浅的,充其量只能成为人物性格的某种外部特征,相对于内在逻辑是可有可无的。抓住潜在的心理错位,才能出彩。《西游记》中最富于艺术感染力的人物不是沙僧而是猪八戒就源于此。
    作家为了把人物写活,常常把人物着迷的那一点加以强调。这个着迷点常常是很隐蔽的,但恰恰是人物情感逻辑的起点。我们若能把人物着迷点找到,就不难按其自身的逻辑把它推演出来。人物越是执迷不悟,越是生动。分析越是抓住这一点,就越可能深刻。鲁迅笔下的阿Q的着迷点就是对失败的麻木和对自己的欺骗。其执迷不悟的程度越是强烈,性格特征就越是鲜明。
    抓住人物情感的着迷点,就是找到了人物性格的逻辑起点,有了这个起点,就可以高屋建瓴地构筑出人物性格的逻辑过程。除此之外,还要分析人物的感觉和知觉,即在着迷点作用下变异了的一系列感觉和知觉,以及和感觉知觉联系在一起的想象、行为、语言、回忆、动机等。分析不到这个层次,人物仍然是没有血肉的幽灵,学生仍然无从感知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