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教师 >

《名作细读》:揭开经典作品的潜在之美

综观当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无效的解读比比皆是。令人悲观的是,传统的语文教学理论与生动丰富的阅读经验长期为敌。基于此,孙绍振用微观分析的方法巧妙道出了经典文本的解读之道。
     

 

孙绍振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
     
    面对经典文本,语文教师需要用自己的全部智慧去作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但是,如何进入文本内部,揭示蕴藏在文字深处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奥秘呢?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读》中,用微观分析法向广大语文教师示范了今天我们该如何解读经典文本,如何发现文本背后的意趣。
    分析还原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揭示矛盾,然后才是如何进行分析
    庄子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从方法论来说,分析的层次递进是无限的。只要是作品,无论多小,都可以分析。
    许多语文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作品分析上,而分析的有效性却令人质疑,原因在于当下流行的文学和语言学观念,远远落在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成就之后。分析的方法是错误的,从表面到表面,大多是平面滑行、印象和感想的泛滥。阐释结果不是从文本中分析出来的,而是从作者的阅读经验、优势记忆中溜出来的。
    孙绍振认为,分析文本应该针对原本统一的对象,揭示其与外部的矛盾和差异。而分析作品的深层含义,就要从天衣无缝的作品中找出差异,揭示矛盾,提出问题。没有矛盾,就不能提出问题,自然也就不能摆脱被动。一旦陷入被动则无话可说,只好把肤浅的赞叹当分析,这其实是对经典文本的亵渎。
    花木兰是英勇善战的“英雄”吗?美国动画片《花木兰》和中国经典文本里的花木兰一样吗?如果没有对比分析,就会造成一种印象:两个形象是一样的。传统观念认为,英雄就是保家卫国会打仗的勇士。细究文本,《木兰辞》中只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一句是写打仗的,其余是写参军之前的准备,行军、宿营和归来的欢乐。准确地说,花木兰是为家为国承担责任的女英雄、一个没有英雄感的平民英雄。
    抓住文本的核心,就能一窥文章之妙。而要真正分析出深度来,还应从分析关键词入手。首先辨认隐藏在人物个性中的潜在词语。然后还原出它本来的、原生的、规范的意义,再把它和具体语境中的语义加以分析,找出矛盾,予以深入分析。同时,解读文本也要“去蔽”,即去掉一般化的、现成的、空洞的概念,像剥笋壳一样,把文本中微妙的内涵揭示出来。《木兰辞》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重构了一种与传统不同的“英雄”的概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