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研究的前沿问题(第一辑)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1:11:07 未知 中国社会科学网编 参加讨论
小说作品的文献性——从稽考中国古代小说作者说起 小说是由三个层面组成:一是言,二是象,三是意,这与西方现象学派理论相通。中国古代为人立传,往往罗列其事迹,不列文学贡献。小说作品反映了作者的生平、世界观和价值观,考证作家、认识作家应当将其作品作为研究探讨的文献资料。小说叙述能够显示和暴露作者的价值观、思想和创作动机,上升到理论层面来言,对一部作品的解析和作者的考证,两者是有一致性的。 (阅读原文) 古代小说版本研究的不同思路 考证派的版本研究很有价值,是基础性工程。考论派的研究是在考证的基础上进行的。有人说考论是虚的,考证才是实的。但是我们研究小说的目的是什么?是通过研究,能够从作品中汲取思想,提高我们对社会、生活、人生的认识;提高我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所以,我们不但要考证,还要考论,在考证的基础上了解和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阅读原文) 关于小说文本的细读 在小说研究中,一词一句就能看到微言大义,要关注文本细读的方式与方法。举例说明,其一是金圣叹评《水浒传》“乱自上作”,但他的“上”是专指高俅。这个结论与《水浒传》作者的创作意图及客观表现是不一致的。其二是《金瓶梅》第五十二回“毕竟月娘没(深)心”一句,可以证明崇祯内阁文库本后出。其三是由张竹坡评大连本《寓意说》中的“气”字证明此本非原刻本。 (阅读原文) 口头传统规约下的小说叙事——由《水浒传》说开去 作为一部说书体小说,《水浒传》有着独特的口头叙述特征,如单单按照作家个人创作的角度去审视,难以对诸多不合理的描写和叙述做出恰当解释,容易导致误读和误判。《水浒传》的口头叙事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韵文散语的因袭与套用;二是人物形象的描述与提升;三是主题与范式的灵活运用。说书体小说不能与文人书面创作的小说混为一谈,而要从民间说书的角度,充分考虑口头记忆、即兴创编与听众接受等实际因素的规约,在认知、理解其口头叙事规律与特征的基础上评价其艺术质量的优劣。 (阅读原文) 论宋江在《水浒传》中的叙事中枢功能 宋江是《水浒传》的核心人物,在小说中起着联系人物、链接情节,贯通结构,表达“忠义”主题的作用,其人生轨迹与小说叙事进程形成了一种顺向同构关系,构成了小说叙事结构的主线。这就要求研究中国古代小说人物时不仅要进行艺术形象分析,也要关注人物在小说中所承担的叙事功能,兼顾人物与叙事之间的内在联系,阐发古代小说人物叙事的本土性艺术特征,以拓展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的空间。 (阅读原文) 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时代特征简论 中国现当代小说是目的论引导的文学现象,如小说革命推动社会民众的精神世界改造;鲁迅先生的改造国民性、唤醒民众等,小说成为抵御外来侵略、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舆论与宣传工具。在这样一种语境下,现当代小说积极参与现实,干预现实。古代小说有着朝代更替的时间观念,现当代小说亦有着时代感,即社会风景的描写和时间进程与密度的交叠。 (阅读原文) (以上内容来自山东大学主办,山东大学文学院承办的“2022年中国小说论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