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族物质文化
http://www.newdu.com 2025/01/08 01:01:20 未知 朝克 参加讨论
《鄂温克族物质文化》 作者:朝克 卡丽娜 塔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鄂温克族拥有极其丰富的温寒带或寒温带地区物质文化。这些物质文化关系到服饰、饮食、居住、交通运输、生活用品、生产用具等方方面面。《鄂温克族物质文化》一书,分门别类地全面系统分析阐述了鄂温克族物质文化、物质文明、物质世界。该成果对我国东北民族早期生产生活,传统生产生活的科学认识,进而更广泛意义的学术讨论均有一定学术理论价值。 鄂温克族是一个跨境民族,“鄂温克”EWENKE是该民族的自称,主要表示“从高山上走下来的人们”之意。鄂温克族作为跨境民族,主要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及新疆,以及俄罗斯的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据不完全统计,鄂温克族总人口约有17万余人。其中,在我国境内生活的鄂温克族约有32000人,占总人口的13%左右。约占87%的鄂温克族生活在俄罗斯,那里的鄂温克族被人为地分成EWEN、EWENKE、NIGDAAR等不同民族。蒙古国北部库苏古尔省和日本北海道网走地区也生活着一些鄂温克族,他们分别称其为查嘎坦人CHGATAN(察坦人、查坦人)和乌依勒塔人UILTA,但他们基本上都失去了母语,使用蒙古语及日本语,人名也都变成了蒙古语名及日本语名。那么,为了把我国境内和俄罗斯的鄂温克族划分清楚,在我国把俄罗斯鄂温克族的称谓用汉语转写成“埃文”“埃文基”“涅基达尔”等。事实上,这些都是属于不同方言土语区或生活区的鄂温克人的不同叫法,他们都原本属于一个民族。我国境内的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辖的辽阔草原和广袤的兴安岭。另外,在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市、讷河、嫩江、甘南等市县也散居着一些鄂温克族。同时,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地区还有一小部分鄂温克族。鄂温克族有本民族语言,叫做鄂温克语,语言系属上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鄂温克语有极其严谨而自成体系的语音系统和语法形态变化规则,内部还分有多种方言土语。我国境内的鄂温克族没有本民族语言文字,所以他们的孩子们从幼儿时候起就用汉文或蒙文学习文化知识。但是,我在美国进行学术交流的时候,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杰姆森教授给过一本叫《古代字》的书,该书提到早期鄂温克族的先民曾使用过一种写在桦树皮上的特殊文字系统,但后来消失得无影无踪。为寻找该文字,我还和杰姆森教授等开展了三年的合作研究,并到我国境内的鄂温克族所有生活区域进行过实地调研,但最后还是没有找到与鄂温克族桦树皮古代字相关的任何历史文献资料,反倒发现鄂温克族喜欢在桦树皮上画画写写的传统习俗和爱好,这给我们留下许多思考和问题。说到俄罗斯境内的鄂温克族,在20世纪30年代就创制了斯拉夫字母的鄂温克文,一直到现在还在使用,不过其文字的使用率变得越来越低。现在他们的小学里虽然也在教鄂温克语,也有相当成熟而精致的鄂温克语教材,但孩子们把精力还是放在学俄文上。总之,无论是我国境内的鄂温克语,还是俄罗斯的鄂温克语,都已进入濒危状态,他们中的母语使用者变得一天比一天少,使用汉语、俄语、蒙古语的人变得越来越多。 鄂温克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在南北朝(公元420—589)时,居住于贝加尔湖以东,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北和黑龙江中、上游地区的室韦诸部中的“北室韦”“深未恒室韦”“钵室韦”与鄂温克族先民有历史渊源关系,而《新唐书》中记载的“鞠部”涵括鄂温克族祖先。再者,鄂温克族先民同汉至晋时期的挹娄、南北朝时期的勿吉、隋至唐时期的黑水靺鞨、辽代的女真人等都有同根同族历史来源。鄂温克族又是创造寒带及寒温带山林地区自然牧养驯鹿的民族之一,他们自然牧养驯鹿的年代甚至可能早于其他北极圈民族或族群。鄂温克族历来以勇猛善战著称,他们先民的历史几乎没有离开过战争与战火,在辽、金、元、清的重大战役中作为该民族的先民通古斯人和鄂温克人作出了巨大牺牲。与此同时,他们创造了极其丰富的驯鹿语言文化世界。另外,他们的先民早在8世纪之前,就充分运用自然牧养驯鹿的生产经验和方法,从山林走入平原,开始接触和经营草原上的野牛、野马、野羊等,进而开发和拓展草原上的畜牧产业。到了13世纪初,一部分鄂温克族先民已开始从事温寒带地区农耕生产,迈入农耕文化社会。 鄂温克族在不同历史阶段有过不同称谓,直到20世纪50年代我国境内的鄂温克族还分别被称为SOLONG“索伦”、TUNGUS“通古斯”、YAKUUT“雅库特”、HONKOR“洪库尔”、KAMNIGANG “喀木尼堪”、TEKE“特格”等。其中,被称其为“索伦”的鄂温克族人口最多,约占本民族的85%以上,他们基本上生活在辉河、伊敏河、莫和尔图河、雅鲁河、济沁河、绰尔河、阿伦河、格尼河、诺敏河、甘河、油漠尔河流域,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生产活动。“索伦”的鄂温克族也叫“洪库尔人”。而叫“通古斯”的鄂温克族主要居住于呼伦贝尔锡尼河与莫日格勒河流域的辽阔牧场,几乎都经营草原畜牧业生产,他们的人口占鄂温克族的14%左右。布里亚特蒙古人习惯于叫他们为“喀木尼堪人”。称其为“雅库特”的鄂温克族人口最少,只占总人口的1%,居住于额尔古纳河右岸,并从事山林中自然牧养驯鹿的传统生产活动。这部分鄂温克人,在历史上还把狩猎业和农业作为副业来经营过。甚至,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生活期间,其中一些人曾一度经营过相当有规模的农业生产。远东地区的一些民族或族群,把被称为“雅库特”的鄂温克族也叫“特格”。总而言之,由于鄂温克族生活地域或社会环境与条件的不同,在历史上有过诸多他称。1957年,我国根据鄂温克族全体人民的要求,取消对于他们的各种称呼与叫法,将他们的族称统一为“鄂温克”。并于1958年8月1日成立鄂温克族自治旗,成为我国“三少民族”自治旗之一,从此鄂温克族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实践中,生活在不同地域、不同自然环境、从事不同生产活动的鄂温克族,用共同的劳动和智慧创造出了许许多多属于他们自己并属于人类的弥足珍贵的物质文化,这些丰富多彩而独具风格的文化生活几乎涵盖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物质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说,其中就有桦树皮文化、木雕文化、骨雕文化、奶食文化、肉食文化、毛皮文化、木车文化、雪橇文化、木房文化、游牧包文化、仙人住文化、婚俗文化、驯鹿文化、狩猎文化、游牧文化、山林文化、草原文化以及历史文化等。尤其可贵的是,这些文化除了具有浓重的民族特征外,还体现出各自不同的地域性、自然性、文化性、生活性、生产性和生命性。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半个多世纪发展,鄂温克族的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的物质生活内容、生产方式、生存环境都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变迁和发展。他们住进了高楼、砖瓦房,用上了全新的家用电器,开上了汽车,使用现代化生产用具,拥有了现代化的牧场、农场和生活区。他们还有了自己的工业产业、现代化的畜牧产业、加工产业、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特别是,畜牧产业、民族特色的加工产业、民族品牌的文化产业和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旅游产业发展得十分迅速,成为他们的经济社会稳步、快速、理想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条件。他们每年以鄂温克族生活区域内草原“敖包会”、民族节日“瑟宾节”、冬季“那达慕”等为纽带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旅游活动,伴随而来的各种经贸洽谈活动等为鄂温克族的繁荣发展,为建设他们更加美好幸福的家园注入了无穷活力。但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以及快速崛起的现代一体化生活,无情地冲击着他们用生命和信仰传承的传统文化,这使他们的传统文化面临了严峻的挑战,而且全范围地走入了濒危或严重濒危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该书的出版具有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鄂温克族同鄂伦春族、赫哲族、锡伯族、满族等均有族源关系,同蒙古语族诸民族、突厥语族诸民族、朝鲜族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深层关系。另外,还和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诸民族、日本人和日本的阿伊努人、北欧的萨米人、北美的爱斯基摩人和印第安人等均有不同层面的共有关系。所以说,鄂温克族物质文化研究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可以通过鄂温克族物质文化,从另一个侧面去了解东北亚及其北极圈远古的物质文化与文明。这也是《鄂温克族物质文化》一书的现实价值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原党委书记,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