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应松《还魂记》当神不在的时候,作家何为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11:11:02 文艺报 赵兴红 参加讨论
陈应松的《还魂记》选择鬼魂作为第一叙述者,以鬼魂还魂的艺术形式,上演了一幕幕中国乡村的《鬼魂奏鸣曲》。与小说不动声色的叙述风格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文本所呈现的一系列触目惊心的事件,亡灵叙事,给这些荒诞的现象套上了一层皇帝的新装。 本文从朴素的文学观、现实的生死观、灵魂悲剧与神性的呼唤三个方面来阐述这篇小说的要义。 朴素的文学观 文学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阅读体验中读者会有不同的答案。对于作者也同样。陈应松在他用一部一部的获奖作品来验证文学的功能之后,也就是在他的写作日益走向成熟时提出:文学到了一定的时候,是要说真话的。写出内心深处最为深刻的记忆,不管它对于一个成熟的写作者是意味着伤害还是荣耀。内心的真诚和这种朴素的文学观支撑他完成了小说《还魂记》。 小说最大的特色是用魔幻的手法,最大程度说了真话,就是在一个完美的魔幻叙事外壳下面,袒露了社会的世情百态,更多的是丑态。 一个在监狱中待了20多年的服刑人员,被同改殴打致死,以鬼魂的形式来到故乡,带着热切的愿望回来,没想到现实比愿望更加凄楚。如果把监狱称为里面,外面的世界更加百无禁忌,直来直去,里面反而成了清汤寡水,婉转温柔。 在监狱里面因获得提前释放被同改打死,是燃灯的第一次死亡,也就是肉体的死亡;回乡后被村民群殴才是真正的死亡,是精神上的死亡和幻灭,没有精神引领的死亡是彻底的死亡。 以监狱为参照系,以在监狱服刑死后的人物的灵魂为主人公,寻求救赎,寻求故乡和家园,是一个独特的视角,也是一个更有批判力度的视点。 小说往前推进中,这种力度节奏掌握得很好,在高潮到来之前永远是冷眼旁观。一系列的匪夷所思,在作者笔下不动声色地还原。叙事技巧是高明的,一点点往前推进,过去的事情在闪回中一点点地呈现。与作者的不动声色的叙事风格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文本所呈现的一系列的触目惊心。 选择鬼魂作为第一叙述者,以鬼魂还魂的艺术形式,给这些荒诞的现象套上了一层皇帝的新装。莫言读了马尔克斯、福克纳的魔幻现实主义,却发现山东高密农村早就有了,我们小时候听的故事,我们的志怪小说都是魔幻的。 最初拿到这部小说,我以为是昆曲《还魂记》的现代版。明代传奇《还魂记》又叫《牡丹亭》,来源于中国宋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写的是杜丽娘与柳梦梅在人间不能得以成全的事,在鬼魂世界实现了,经阎王爷批准,杜丽娘得以还魂,还魂后才正式“成婚”,是对至情至性的爱情的歌颂。 这部《还魂记》,更像200多年前瑞典的斯特林堡写的《鬼魂奏鸣曲》,通过鬼魂的对话来揭露各种社会问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人欲横流,尔虞我诈、利欲熏心的社会丑态,情节扑朔,是一首地地道道的鬼魂奏鸣曲,奏出了群魔乱舞的哀歌。 某种意义上,这部《还魂记》是一首中国乡村的《鬼魂奏鸣曲》,相信其意义将日臻凸显。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雪夜繁星——李亚小说《花好月圆》读后
- 下一篇:《欢喜神探》节选:冤家初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