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在“不确定”的新时代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4:11:38 文艺报 王晔 参加讨论
1982年初登文坛的石黑一 《被埋葬的巨人》瑞典文版、《无可慰藉》瑞典文版、《长日留痕》瑞典文版 虽然瑞典学院的选择会让一些固守文学旧梦、希望“追忆逝水年华”的人失望,但不得不说,学院还是勇敢的,它在坚持“基准”的同时,敢于挑战博彩的时代,更敢于直面流行文化的强大外壳。或许,这一次学院是推出了一位将传统和流行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的、我们这个时代的优秀小说家。 瑞典文化记者并未从去年迪伦获奖的惊愕中彻底恢复。不然,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报道不至于从惊愕后的沉睡和混沌中的反刍开始。纸媒的文化版面和广播电视文化节目的平静是近十年诺奖评选期罕见的。 并非很久之前,比如莫言得奖的2012年,报纸上还一版又一版地推出可能得奖的各大洲作家的相关书评。而今年,却只见9月最后的那个周末,在瑞典第二大城市、海滨都会哥德堡举行的书展报道——似乎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只是中国微信文化公众号里的存在。到评奖前一两天,零星的消息才冒出来,好像迟来的春天,但因节令的缘故,即便来迟,总归是来了。 一个绝对自由于对国家、地区、性别等因素的考量的选择怕不存在。但那些考量即便存在,也不会是主观的和决定性的。从今年的评选结果来看,学院确实毫不在意受众的呼声,没有排斥盎格鲁·萨克逊作家和男性作家,甚至还是和去年一样选择了一位带有“流行文化”色彩的获奖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印证了学院选择的相对独立性。 鲍勃·迪伦的获奖带来看似居于两极又浑然一体的结果:一是确信学院会矫枉过正,在今年推出一位经典的文学大家;一是直接放弃,准备失望,因为迪伦得奖,显示学院的选择面已过于宽泛,任何预测和等待都毫无意义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