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西陲教唐诗——记新疆喀什疏勒县“爱心小课堂”创办者潘玉莲(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5:11:17 光明日报 罗容海 王瑟 参加讨论
促团结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潘玉莲所在的疏勒镇新市区社区是疏勒县城中的一个老旧街区,大多数家长白天忙着养家糊口,几乎没有时间看管,于是放学后、周末、寒暑假,街上到处是无所事事、打闹嬉戏的孩子。阿卜都瓦哈甫的父亲是开出租车的司机,大部分时间不在家,家里还有3个兄弟姐妹,母亲根本管不过来。而阿丽耶的父亲母亲则都是工地上的工人,父亲做瓦工,忙的时候夫妻俩都回不了家,把孩子放家里,怕火、电等不安全,又担心孩子沉溺于电视、游戏。 正赋闲在家的潘玉莲本着替邻里父母照顾孩子的念头,于1992年开办了第一届辅导班,开始只有三五个娃娃,不想后来送来的维吾尔族娃娃越来越多,这一干就是25年。 潘玉莲把自己的每一分钱都用在了娃娃们身上,自己也在空余时间去拾点废品。潘玉莲偶尔也和记者抱怨,说瓶子越来越不值钱,“三个才卖一毛钱”,但是她还是每天去拾一点,学生们也会顺手给老师捡一点,定期帮着拿去废品站卖。因为“两毛钱我也可以买一支铅笔”,而在娃娃们心里,潘玉莲奖励的每一支铅笔、每一个本子都是值得期待的光荣。 潘玉莲对娃娃们的好,赢得了当地居民的爱戴。家住疏勒镇吾斯塘博依路2组73号的吾拉音·喀迪尔两个女儿都在潘玉莲班上,周末中午也常常不回家,吃住都和潘玉莲在一起。吾拉音从12岁就认识潘玉莲,现在对潘玉莲就像妈妈一样,给潘玉莲钱,潘玉莲死活不收,吾拉音就时不时送点米面和吃的来。两个女儿也是班上的内务总管,潘玉莲家的钱、米、面放哪里,她们都知道,安排不回家的孩子去潘玉莲家吃饭的重任,也都落在了她们姐妹身上。 潘玉莲在新市区社区本来就是一个出了名的热心人。同一条街的邻居热依汗姑·亚森下岗后开了个小商店,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孩子。有一次商店被盗,周转金没了。潘玉莲安慰她说:“有人的地方,钱总会有的,不愁。”第二天潘玉莲就带来了两千块钱借给她。热依汗姑说:“潘玉莲是真正的好妈妈,她条件也不好,还拾破烂,我想好人一定会有好报。” 作为土生土长的疏勒人,潘玉莲常常说自己是个“团结族”,父亲是汉族,母亲是维吾尔族。年少的她,聪慧又漂亮,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然而后来的命运却历经坎坷,夫妻离异后自己带着孩子四处谋生。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扯大,孩子又遭遇车祸,落下了残疾,儿媳妇也与之离婚。潘玉莲什么苦都吃过,却把最灿烂的笑容和爱给了疏勒当地2000多名维吾尔族娃娃。 先天的禀赋、丰富的经历、好学的性格,让潘玉莲精通维吾尔语、汉语、藏语、俄语、哈萨克语、英语、日语等多门语言。潘玉莲认为,多掌握一门语言,也就多架起了一座民族交流的桥梁。潘玉莲常常诚恳地说,这些维吾尔族娃娃,常常父母一句普通话不会说,一个汉字不会写。可是现在新疆和内地的交流如此频繁,年轻人要是不会普通话,连工作都不好找,更不要说上内初班,上内高班,上好的大学了。所以潘玉莲的小课堂不着急教太多的文化知识,但是语言是打基础的,一定要做好。 暑假临近,潘玉莲这一届的暑期班孩子已经报名了70多个,潘玉莲一年里的“忙季”又到了。当地教育部门也从最近的镇泰小学派了两位专职教师过来辅助潘玉莲教学,潘玉莲几名已经上大学的早期学生也踊跃回来帮忙。 语言是民族团结的突破口,教育是民族团结的结合点。喀什地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张继生表示,当前喀什地区教育系统正在组织研究潘玉莲模式推广的可行性,希望至少在即将全面推广的双语幼儿园及农牧民夜校中吸收潘玉莲“爱心小课堂”的经验,另外,也正在请专家总结潘玉莲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期助力新疆地区的汉语教育。 作为潘玉莲几十年的老邻居,阿卜力米提·阿卜杜拉已经听习惯了娃娃们琅琅的读书声。70多岁的他常常站在门口看会儿孩子们,放学时孩子们围着潘玉莲又是亲又是抱,吃块糖还要给潘玉莲嘴里塞上半块,像是在无声地诠释着新教室旁边的两块大海报,其一是习主席说的“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其二是孩子们说的“潘奶奶,我们爱您”。 (本报记者 罗容海 王瑟)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淳化阁帖》中的二十四节气·夏至
- 下一篇:王丹:用严谨学风为学子插上“隐形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