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西陲教唐诗——记新疆喀什疏勒县“爱心小课堂”创办者潘玉莲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2:11:43 光明日报 罗容海 王瑟 参加讨论
疏勒,古突厥语中意为“有水”。相传汉代名将耿恭守城时于城中掘得飞泉,王维有诗曰:“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 这里地属祖国西陲新疆喀什,唐时“安西四镇”之一,骆宾王有“阵云朝结晦天山,寒沙夕涨迷疏勒”之句。 这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民族交流历史源远流长。岑参赴西域时曾感叹:“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如今在疏勒县,这个唐诗中反复吟咏过的地方,一位75岁的老人,以其在自己家中创办25年的“爱心小课堂”为依托,义务将唐诗等语言文化传授给当地的各族青少年,和当地社区的孩子们结下了一段如诗如歌的情缘。 老人的名字叫潘玉莲,一生历经了种种不幸和坎坷,只有低保的家庭收入,却于50岁以后,利用课后和周末、寒暑假时间,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义务辅导周围社区孩子的学习当中,迄今已辅导了2000多名维吾尔、汉、回、乌兹别克等民族的孩子。这些孩子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当中不少已经考进理想的大学。而“爱心小课堂”那间破旧不堪的土坯房,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学霸摇篮”。 教唐诗 是拿手绝活 “开始背诗!”潘玉莲一声招呼,所有的小朋友立刻排成一排,齐刷刷地站在老师面前。刚上完三年级的阿丽耶·吾拉音总能冲到第一位,这是她来潘奶奶这里近3年来每天的门槛课。所谓门槛,是指如果背不出唐诗,就进不了课堂。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从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王昌龄的《出塞》、骆宾王的《易水送别》,到王维的《鹿柴》、韩愈的《柳溪》再到李商隐的《登乐游原》,阿丽耶一口气背了10首诗。阿丽耶和她的同学们小小秀了一把“常规武器”。 阿丽耶总是能获得潘玉莲“很好”的赞许。但是排在第三位的同年级的阿卜都瓦哈甫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由于贪快背得有些含糊,潘玉莲严厉地打断了他:“读清楚,把每一个字都咬清楚。” 从“爱心小课堂”里走出来的每一个维吾尔族娃娃,都背得一口流利清楚的唐诗。这是很多外人对潘玉莲教学的深刻印象。 有意思的是,在疏勒长大的潘玉莲接触学习唐诗,也是50岁开办“爱心小课堂”以后才开始的。孩子们在语文课上学一点,她也跟着学跟着背,后来干脆拿起《唐诗三百首》自学。为了教好孩子,《唐诗三百首》里每一篇潘玉莲全都背过。 说起背唐诗,潘玉莲有些自豪:“带着娃娃学唐诗,我现在比较有经验了。现在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幼儿园,都要学唐诗,到了大学里也还是要学。我们这里出去的孩子,有些去了内地的新疆班,他们打电话回来说,到了那里,要背的都是唐诗。我的娃娃们在课堂上就举手说:‘老师,我早就会背了,我背给你听。’”潘玉莲说到这里,做了个举手的淘气动作,一脸孩子般的得意。 除了学校都要学的客观因素,潘玉莲也从唐诗中感受到了别样的魅力。在她的心目中,唐诗是活的,有永恒的魅力,一千多年来,别的许多东西都消逝了,唯独唐诗继续活在语言当中。潘玉莲认为,学习这些经典,对娃娃们来说,比别的都要有好处。 所以潘玉莲对娃娃们学习抓得紧,对语文抓得更紧,对唐诗则要求近乎严苛。冬天的时候,唐诗不会背不让进教室,让他们在外面扫雪,会背了才能进屋。现在在南华大学就读临床专业的大三学生艾比布拉是潘玉莲最早的一批学生之一,当时就很想不通为什么潘奶奶要这么严格对自己,甚至“恨奶奶恨得不行”,但是现在他慢慢地体会到了潘玉莲的良苦用心。每年暑假,他都要回到潘玉莲的班上,义务给孩子们教唐诗、教英语。 潘玉莲不仅让孩子们背诗,也把意思用汉语、维吾尔语详细地讲给孩子们。潘玉莲要求的背诵不仅要考原文,还要考对每一句的理解。碰到不理解的词汇,她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 孩子们在吟咏之中,也逐渐地认识到唐诗的美。最让潘玉莲高兴的是,“他们自己慢慢地感兴趣了”,他们学了《唐诗三百首》,回去也会给爸爸妈妈背诵,当碰到某种诗一样的情境的时候,唐诗会从脑海中浮现,甚至脱口而出。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还在读幼儿园的小苏麦耶只能算班上的旁听生,但每次背到李白的这首唐诗,总是神情自得,扎着两个冲天小辫的她常常对人说,她最喜欢这首小诗。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是一把打开汉语大门的钥匙,正如潘玉莲心里盘算着的,“三百首”都会了,汉语还会远吗?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淳化阁帖》中的二十四节气·夏至
- 下一篇:王丹:用严谨学风为学子插上“隐形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