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南纠纷凸显亚文化扩张引关注(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5:11:12 《中国艺术报》 楚卿 参加讨论
这种“平等”是值得深究的。一方面,亚文化创作使用了金庸等大众文化产品中的资源,比如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它们解构了原作的主题。金庸的《射雕英雄传》等作品抒写江湖情怀、家国大义,而《此间的少年》讲述大侠的校园恋爱。《大话西游》呈现人与命运的双向拷问,而《悟空传》经由金蝉子之口道出“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的眼”的反叛。从大众文化接受群体的反馈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一代人的文化心理图像,在“江南们”对“金庸们”构建的大众文化谱系“弑父”式的重构中,极少看到作品之间的对话和文化层面的传承,更多的是这一代人以自我为中心,封闭、疏离,欲望的张扬和野心的实现。 这类作品还包括如今陆续登上荧屏、银幕的玄幻小说,以致意“80后”“90后”集体记忆为名划分“小时代”的所谓“青春”小说和影视,它们虽然占据图书出版、影视发行等主流文化传播渠道的某些显要位置,但依然持有自说自话的姿态,实质上并没有摆脱亚文化属性,悬浮于社会现实之上,出离于历史时间之外,缺乏主流平台的大众文化产品应有的公共传播价值。金庸提示了我们,在利益层面,亚文化正在分享乃至占领大众文化空间,而文化层面的分享和占领,则更值得关注。 戴锦华在评价近几年兴起的青春片热潮时表示,“它们的自身定位、营销市场、观众接受方式都与文化表达、社会意义无关……它们只是现象,不是文本,无法走到文化研究领域”。笔者以为,这一判断同样适用于亚文化产品。从前,相比于报纸、电视等公共媒体,网络确实是个人化创作甚至私密化写作的平台,创作者仿佛不必体现文化担当、社会责任,似乎也无需涉及公共话题。但是,网络平台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其公共性也应进一步显现。网络的公共化,将暴露一批为青少年所拥护的亚文化产品生产者,也许从未准备好、尚未有能力在创作中探索人、社会、文化、历史等公共话题,假如他们不具备与其所获拥趸相匹配的担当与责任,个人化写作大量占用荧屏、银幕、网络等有限公共资源,则是值得商榷的。法律意义上的正当竞争,等待法律的规范,而“江南们”能否担起大众文化产品生产的重任,是否有资格与曾经的优秀大众文化产品生产者同台竞技,实现文化意义上的“正当竞争”,或许需要更长时间、更多努力来理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