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如何,我应该把这场战争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在我们经常路过的大东门,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小东门,曾经有如此多的人用自己全部的鲜血浇灌了这片土地。我们应该记得他们,记得他们为什么而死。我们今天和平安宁的生活,正是建立在他们的生命之上……” 用小说记录历史——《武昌城》作者方方访谈 方方,祖籍江西,生于南京。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乌泥湖年谱》、《水在时间之下》,随笔集《到庐山看老别墅》、《汉口的沧桑往事》,中短篇小说集《大篷车上》、《风景》、《桃花灿烂》、《行云流水》、《有爱无爱都铭心刻骨》等。 记者:从无意间了解到“武昌有城”的历史,到研读了大量史料对武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知道自己生活多年的城市,竟有着如此复杂丰富的历史,有着如此惊心动魄的事件”,而如今生活在这里的很多人们,对它的过往一无所知。最后决定选择武昌战役这样一个相对宏大的主题来写,您是如何构思的?着力想表现的是什么? 方方:我因为写《汉口的沧桑往事》和《汉口租界》这两本书,很长时间都在跑档案馆、图书馆以及在武汉的街巷里转悠。泡资料久了,自然也读到许多在武汉发生的其他事件的文章。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真不少。对于一些可作为小说素材的,我都重点分类归堆,留了下来。这里面就包括武昌战役的一些回忆录。 我最初读到关于武昌战役的资料,更多的是围城期间城内人的回忆。武昌百姓在围城四十天里的惨状吓了我一跳。那些史料于我是完全陌生的。所有痛苦的回忆,也引发了我与他们一样的痛苦。在完成了那几本书后,我又写了另外一些小说。直到2006年,我开始写《武昌城》的中篇,即现在长篇中的“守城篇”。因为前期准备非常充分,怎样写这部小说在心里早想过许久,所以写起来非常非常顺利。这篇小说后来发表在《钟山》杂志上。小说发表后,我二哥看完了,说他非常喜欢,并问我为什么不写成长篇。二哥的想法也触动了我,我想我的确应该写成长篇。但是我要写一个什么样的长篇呢?是将原有中篇重新丰满、增加人物和情节,还是另起炉灶?想了许久,觉得还是不要动已经完成的中篇,而是另外再写一部有关攻城的中篇。 战争,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悲剧。城内人如此,城外人亦如此。将同一事件用两个相关但又独立的中篇小说来表现,读者或许更容易了解到这一事件的里里外外,以及身处这一事件中的各种人的心灵状态。说到底,战争给他们每个人都带去了血泪斑斑的创痛。无论攻城者或守城者更或城里的百姓,每个人都有着非常特别的经历。无数人的命运因这次围城而改变。而我要做的,就是用小说的形式来记录这场战争,以及战争中人们所见所闻以及已所经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