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琳:北美新移民华文文学研究开拓者
http://www.newdu.com 2024/11/22 09:11:27 人民日报海外版 白舒荣 参加讨论
陈瑞琳近影 我因故不能应邀出席5月在南昌举办的小说节,瑞琳从美国休斯敦出发前与我相约,她参加完活动后,我们在北京团聚。刚交6月,我就看着月历,算计着瑞琳现身的日子。之前,同少君、张翎、王威等几位美华作家在京聚餐,不约而然,话题常涉及瑞琳。她是我们共同的好友,也是我们友谊圈子里可爱的开心果,哪里有她,哪里就欢声笑语不绝。每有聚会,少了她,总像做菜少放了点盐。 如约,瑞琳到了北京,电话里兴高采烈地咬着一口普通话加台湾国语,将她在南昌、井冈山、南京、上海世博会等地行程中的收获和欢乐相告。瑞琳热情似火、开朗爽直,善交游,待友真诚,她在北京有不少旧雨新朋等着聚会,在京停留的数天日程,排列得如同一线影视红星密集地赶场,不过她还是把与我和几位朋友的约会安排在了前头。 是日晚,当到达我自己指定的中关村某餐馆门前时,才发现这家餐馆前两年早已搬迁。无奈之下,我和一位早到者给正在路上的朋友们电话,相约在附近的一个电脑商城门前聚集。不一会儿,走近一位身披红花大披肩,头顶蓝条纹巴拿马式大草帽,裙履飘舞、笑脸如满月,令人目炫的“吉普赛女郎”。哦!是瑞琳。 瑞琳,陈姓。12岁开始发表作品,16岁考入陕西西北大中文系,堪称早慧。上世纪90年代初,陪赴美攻读博士学位的丈夫,放弃喜爱的大学教职和当博士的愿望远离家乡。同多数中国改革开放后出国的新移民一样,经历了打工谋生的艰苦。丈夫学成定居,她在休斯敦华人聚居区开书店,办报纸,编杂志,做电台节目,独立开辟了立足的天地。因为工作常与台湾移民打交道,所以练就了一口普通话加台湾国语的综合语音,听起来有点矫情。 如今的瑞琳是海外华文新移民国际笔会会长,休斯敦《新华人报》发行人兼社长,并受聘国内多所大学,是南昌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的客座教授。 在文学事业方面,她是北美著名散文家和评论家。之所以能走上散文创作和文学评论双栖之路,她说多得益于国内著名评论家林非和肖凤夫妻的启发指点。 在她初到美国的那些日子,远离了学术,远离了文学,生活苦,身体累,暗夜中常自嗟叹:这样的生活难道就是自己想要的吗?在她痛苦徘徊之际,林非和肖凤夫妻不断写信关怀,激励她说:痛苦也是生活,体验就是财富,只要你写下来就能成为作家!为此,她下定决心,要提笔写下异域的冲击,写出新一代移民的甘苦! 从小不乏文学细胞的她,勤奋笔耕,成果累累。我主编《世界华文文学》时,读到她的作品,欣赏她的才华,邀稿刊登,成为她首次在母国文坛的亮相。她的作品,常见于海内外报刊杂志,叫好叫座,多获奖项。第一部散文作品《走天涯——我在美国的日子》于1998年问世后,又陆续出版了《蜜月巴黎——走在地球经纬线上》、《家住墨西哥湾》等散文集。2009年,新书《家住墨西哥湾》出版未久,就荣获了全球“中山杯”华侨文学奖的散文优秀奖。 瑞琳的散文,情感真挚丰沛,辞彩斑斓华美。北美著名作家刘荒田称其散文写作中,“总是处于一种‘飞扬’的状态,踏踏实实地展现自我与人生,神思妙想若天马行空,感情如涌泉不择而出,以感性营造有情天地、意象世界”。 创作和评论对于一位作家来说,往往难于同时兼顾,但瑞琳做到了,而且做得有声有色,成绩斐然。 看到海外从事华文文学评论的人甚少,她觉得应该担当起这个使命。林非认同她的想法,鼓励说:“天降大任,你的心其实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学术,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吧!”从此她含辛茹苦,不为职称,毫无报酬,博览群书,认真爬梳,发掘北美一个个新移民默默写作者。只要见到好书,不管是否认识作者本人,她都会为之执笔。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皇天不负有心人,她渐渐写出了影响,写出了品牌。不少作者以能被她评论为荣,有些篇作还被若干大学中文系选为海外华文文学教材的参考论文。她亦被称为“北美新移民华文文学研究开拓者”和“凿碑立传的匠人”。 时下学院派的有些论文,一脸的严肃板正,喜欢引用西方当红文论当作容器,找些被评对象与之相近的内容装进去,以彰显自己的学问高深,对文本本身反而缺乏深入分析研究。瑞琳的论文,立足文本分析,思考缜密,生动活泼,笔端常带感情,读来既受启发又兴味无穷。因而她的论文集《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于2005年底荣获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的“理论创新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她出席了隆重的颁奖典礼。 在发掘评论北美新移民作家的基础上,2005年,她与西雅图新移民华文女作家融融联合主编了《一代飞鸿──北美中国大陆新移民作家小说精选与点评》,40多位新移民作家集体在书中亮相。该书在美国和中国北京先后出版。台湾的一代文学前辈,如王鼎钧、董鼎山、郑愁予、赵淑侠等出席了纽约的新书发布会。北美华文作家协会会长马克任发言中特别指出,北美华文创作有5个重要年代,第五个重要的里程碑就是《一代飞鸿》为标志的大陆新移民作家的崛起和成熟。他说:“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北美华文学的希望和未来。” 归去来兮,不为避世。美国——中国—中国——美国,在祖籍国和立足国之间飞来飞去,已经成了瑞琳生命的常态。她结束了北京的停留,在机场向我电话作别,特别喜气洋洋地告知,此行为准备撰写的长篇小说找到不少宝贵的素材。我一向认为瑞琳的文笔很适合写小说。果然,不甘寂寞、喜欢求新求变的她,又将开始新的文学征程。祝福她!(白舒荣)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乐嘉:透过色彩认知真爱
- 下一篇:李福清:“我喜爱中国民间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