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网络文学的心理和休闲特质

每一阶段的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重大转变几乎都是伴随着人类的重大发明而发生的,这已经是共识。当今时代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网络文学”就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出现而出现的一个新名词,它曾引起众多争议,尤其让文学圈内人士针砭不已。网络文学将文学从千年的神坛上毫无顾忌、毫不留情地拉下来,全国各地,从国际化的都市到较为偏远、闭塞的小县城,无数用网线构建起的无形的空间中任意驰骋和飘荡的文学爱好者和文学作品带给传统的文学家们巨大的心灵震憾。这个虚拟空间飘荡着无数美好的愿望和纯真的心灵,把文学变成了倾诉、休闲和游戏的一种方式。
    网络文学虽不是大家闺秀,却是时代的宠儿,它的存在和价值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对于这个事实我们要从多角度看,这里我们仅考察网络文学的心理和休闲特质。
    网络文学总起来分两种:一种是印刷类文学的网络化,一种是网络原创文学。前者实际上就是传统文学的印刷作品复制后重新以网络形式发表,网络只是一个载体;后者是作者直接创作并把网络作为首次发表的媒介而发表的作品,网络是园地兼载体。显然,后者才称得上是纯粹意义上的文学。有人还把这种因网络而诞生的文学划分为上网文学、网上文学和网化文学等,但不论怎样划分网络文学的种类,有一点总是肯定的,即:网络文学的作者、作家们都无须经过任何权威人员(如编辑等)或权威机构(如出版社、杂志社等)的裁决就可以自由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作品并获得评论,这种写作形式和发表形式是自由的。同时,与传统的印刷文学一样,网络文学的审美反馈系统也是由读者、作者、评论者和作品共同构成,但由于网络的即时性和互动性特征,更多的则是一身兼二任和多任,既阅读,又写作,又评论,并且可以随上网的时间、心境的不同,自由调节和选择自己的身份。但是如果考察一下就会发现,不管网络文学的参与者的身份如何变化,除了极个别的专门查找资料的研究人员以外,绝大多数人是把上网作为一种闲暇时自娱自乐的休闲活动加以对待的,在网上进行文学审美活动的时候,他们有着大致相近的心态。
    一、回避现实,走进虚拟
    

    人类最基本的生存单位是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随着时代———特别是这个丰富多变的时代的发展,每个个体因着时代的丰富和跳动性而有着愈加鲜明的个性,甚至于讲求个性成为一种时尚。个性存在于人自身,是个人成为自己的东西,但个人进入社会后依赖社会,就成了社会人,个性和社会性的冲撞必然会给个人带来一些破碎和离散,这是人类生存的长期忧虑。人们会寻求一种方式摆脱这种侵蚀,在当下,网络就是个最方便的避难所。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你不用通报姓名就可以畅行无阻,现实社会中的纷扰暂时化做乌有,你就是你想成为的那个你,无论你阅读还是写作,你的心灵都是充分放松的,精神处于找回自我的自由状态。
    网络上属于“网络文学”的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文学美感,即使那些不属于严格“文学”意义上的作品,也可以权作一类心灵反照和欣赏文本去浏览,从中获取某种经验的享受。同时每个网站几乎都有文学窗口,古今中外、武打言情、古典现代、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各种文学样式和内容应有尽有。如果你是一个网络文学的读者,尽可以选择你想看的和爱看的作品,没有人强迫你阅读或学习哪一类作品,没有人规定你必须何时看完何时结束,你会享受到一种完全的自由以及这种自由带来的快感。这就是回到自我的最佳状态。
    在超文本的作品中,情节发展的每个转折点都为读者提供了多种阅读选择,多媒体的发展使这些选择成为多达几个甚至几十、几百个链接情节,构成一个可自由选择的链接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你可以自由选择进入下一个链接,进入一个新的情节和结果,也就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如果不喜欢这种情节或结果,你可以随时退出并选择另一个新的世界,甚至可以自己给它一个你的情节或结果。总之,在这里读者是完全自由的,这是一种自由的想象和自由的宣泄,让你在自由中找回自己和建立自己,外在的社会压力和种种不快都消失了。曾夺得第一次网易网络文学大奖一银一铜的邢育森说:“说实在的,在没有上网之前,我生命中很多东西都被压抑在社会角色和日常生活之中。是网络,是在网络上的交流,让我感受了自己本身一些很纯粹的东西,解脱释放了出来成为了我生命的主体。”恐怕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出于这种心理而在网络文学的世界里漫游的,摆脱社会加在个人身上的角色压力,逃避到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个人空间,放逐自己,在与那些彼此完全陌生甚至可能永不谋面的对象的心灵交会,心灵的震颤引发的一片纯粹,完全把人抛出其所处的社会,而到自由且超拔的世界里去。
    从写作方面看,作者(或被人称为写手,似乎网络文学的创作至今不能被传统文学界公认为正规的文学,因而不被称呼为作家)在网络文学审美系统中是最活跃的因子,他们通常是集写、读、论于一身的。在网络世界里,人可以脱离现实而独立存在,不会有人追究你的出身、性别、个性,你可以成为任何人,成为想象中的你或理想的你,你可以是都市一员,也可以是剑侠、英雄。然后你写出你自己的世界,发表出去,并等待回应和别人交流。在这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是平等自由的,由于平等自由,心灵也是最真实的、最近距离的,你尽可以轻敲键盘就轻松地和一方或几方实现“对话”,相互倾诉。在网络的完全开放的平台上,作者、读者、评论者在事实上形成一种角色互换,双向或多向交流的互动———由于网络的张力,作者可以自由发表作品并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反馈,又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各个文本之间转换并反馈自己的意见而成为读者和评论者。这一过程中,由于能够自由选择文本、自由发表评论、自由选择交流对象,同时由于交流多是即兴所致,所以人得到充分的自由,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思想的闪光点给你带来额外的喜悦。正如网络文学名家痞子蔡所说:“创作本质就是要自由,限制束缚越少越好,而网络就提供了这样的自由,加上匿名的性质,写的时候,少一些顾虑。”因为网民们有着和安妮宝贝一样的感受:“这个世界不符合我们的梦想”,“网络带给我们很大的幻觉,因为可以肆无忌惮地进入自己所想象的一切,并且感受它,制造它”。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安妮宝贝们创造了自己的世界,摆脱了现实的世界,尽管到这里来的时间有限,但这里给了人们真实的快乐。
    二、以精神自由获得心理宣泄
    

    这种自由和快乐主要是满足了心理宣泄后的感受,心理宣泄主要是指人的情感和情绪的排遣和发泄,从而在深层心理上达到平衡。“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皆有情,人的情感丰富了人们的内在世界,为人类生活增添了无数色彩,深化了其内涵,也为人们增添了几许烦恼。人心的诸种情感压抑过甚导致心理失衡,一种重要的排解方法是说出或写出,在这个时代,网络为人们的精神世界开启了一道自由之门。你可以把自己的烦恼统统写出来,发表出去;你可以独自编织一个自己的世界,创造一个和现实社会完全不同却让自己满意的世界。“我通常是在情绪不太好的时候写作的……写作是很好的排遣。没有动机的写作是真正的创作。”痞子蔡的写作动机正是很多网络文学爱好者的基本动机。把自己的烦恼、痛苦、孤独、伤感融进作品里,然后发出去,发给无数的网民,发给无数也许同样烦恼着的心,在互相倾诉中互相安抚,共同消解,共同疲倦;也发给无边无际的虚无的网络时空,使它们消失于无形,让自己的心灵自由平静。网络文学,尤其是网络原创文学(网民在电脑上完成创作、初次发在网络上的作品)的内容和主题证明了这一点:据统计,这类作品中,除了传统的诗歌、小说、戏剧等规范体例外,大部分作品其实是带有纪实性的心情告白、琐屑人生、校园纪事、爱情苦恼等为主题的作品,即使是小说,也多是带有自传色彩的故事。
    另外,由于网络的互动性,不愿自己写作的人,可以阅读自己喜爱的、能和自己心灵发生共鸣的作品。同一个或几个网友交流,可评可议,随意圈点。这种圈点式的交流有其独特的心理内容,在圈点中自己的情感得到呼应,压抑得到了释放,积久的情感找到了出口,随文字流进浩瀚的虚拟空间,这个空间是包容一切的。“从写字开始,收到的信非常多,多得无法计算。他们在全国各地,他们是我的读者。我想我们是彼此安慰的。”“现在的网络文学追求的就是一种写出来就爽了、就舒服了的感觉,是一种非常自由的状态。”这种舒服的感受实际上就是情感、情绪宣泄后的轻松感觉。“(创办榕树下)我只想让他成为一个没有阶级之分,没有年龄之分,没有文笔好坏之分,能够让大家真心倾诉、真诚沟通的地方。”朱威廉创办榕树下文学网站的初衷没有落空。虚拟的时空中,人们完全忽略了自己在现实中的身份、地位、关系而在自由、平等地诉说,由于这种虚拟性,每个人既有隐私权,又倾诉了真情,心灵得到了自由的交流,也获得了情感的满足。正如李寻欢所承认:“当时的感觉非常奇妙。一种是自己在尽情宣泄自己的感觉,另外一方面由于是发在网络上,发出的当天就有人叫好,希望第二天可以看见其他新的内容,这种感觉督促着我,连续10天在一种非常亢奋的创作状态里。”
    三、以文字游戏达至休闲
    

    游戏心理是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的又一重要的心理动因。网络文学的缔造者和参与者的游戏心理是普遍存在的,事实上在大部分网络作者看来,网上写作只是自娱和娱人的文字游戏,他们认为大多数原创作品“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叫‘心情故事’。它主要不是供发表的,而是写着玩的”。写着玩,即是网络文学发展极为迅速的根本原因之一,因为人都有玩的心理,而且玩起来都很投入,写起来就汪洋恣肆了;写着玩也是它遭受众多批评的根本原因之一,因为“玩”总是随意的,也是没边的,不负责任的。
    文学属于艺术殿堂里尊贵的成员之一,尤其是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历史上的文学是审美的、神圣的。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的神圣光环不断遭到侵蚀,文学逐渐成为经济大潮中的一员,文学的神话越来越遭受消解、威胁。不管中国传统对文学仰视的心理是多么坚定,以“立言”而立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文学地位的下降已经是事实。这之中就有网络文学对文学自身的冲击,网络文学创作中的游戏心理是文学的神圣性遭到重创的首要原因。当文学真的成了家常和游戏的时候,文学就真的不是当初的那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文学了。网络文学的兴起和迅速的发展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就解构了文学的崇高与神圣,网络文学者们以游戏的方式,以娱乐休闲的姿态在网上冲浪,没有考虑到传统,也没有想到文学的经典定义,甚至没有想到他在文学中。但只有这种方式和这样的力量才真正能够与强大的传统抗衡,才有能力解构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学,才能冲破心灵上的传统和社会的束缚,回到自在休闲的心灵中来。
    有一种特殊的网络文学创作方式在此需要特别注意一下,即“接龙游戏”,这是网络文学的互动性发展到极致的一种做法。由一个人写出一篇作品,读者除评论外还可以自由续上自己的续篇,同时还可以在别人的续篇上再续,这样边议边续,一篇作品有多种情节和多种结尾,甚至可以无穷无尽继续下去,使网络文学成为一种多人共玩的游戏。这种写法事实上不是网络文学出现以后才有的,类似的写法早在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家中就曾出现过———这可能体现了人类的文字游戏心理需求的一贯性,也体现了文学自身就存在的休闲性。鸳鸯蝴蝶派的作家为了吸引读者,在一些杂志上推出长篇小说,连载的小说结尾会嵌上作者指定写续篇的作家的名字,下期的小说则由被指定的这些作家继续写,一直到故事结尾收笔。网络文学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把这种创作方式发展到一种极端的完美,即任何人、任何时间在任意情节点上都可以继续创作,成了一种全社会的链接和全社会的创作,使网络文学成为一种给每个人以平等机会、可以完全自由自愿参与进来的游戏之家。从某种程度上说,这里是游戏社会,这个游戏不仅让人与他人进行了特殊的交流,而且由于大多是即兴发挥式的创作,使人们在创作中获得轻松、自由,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游戏所具有的快乐和创造的心理满足。
    上述三种网络文学心理对网络文学缔造者和参与者们来说是普遍的。在网络文学的阅读、欣赏和创作、评论中,读者、作者、评论者(或合三为一)暂时脱离了真实的现实社会,在网络文学的虚拟空间里自由采撷,他们完全处于心灵的自由状态,可以宣泄,可以游戏、休闲。而“休闲的自由是一种成为状态的自由,是在生活范围内作决定的自由空间。至少休闲是在摆脱义务责任的同时对具有自我和目的的活动的选择。”网络文学显然具有这种休闲功能。网络文学的缔造者们在网络文学的天地里远离现实社会,创造和获得心灵的自由,调动自己的潜能,得到自我满足,获得一般生存中不能得到的忧乐。事实上,在这种文学创造的游戏中,意义早已不是文学行为的创造成果,而在于创造文学行为过程中的个体心灵体验,在整个过程中,自由、自足的休闲心理是这种体验的最佳注解。(但有许多网络文学爱好者对于这种体验很贪恋,甚至忘记了时光的流逝,这是要注意的。)“人们在网下拥有的是时间,失去的是欢乐;在网上失去的是时间,拥有的是欢乐。网络就是一种成功的,低成本的,方便易行的,可以把人们的生理时间转换为心理满足的东西。”这是一种正面的理解,正是基于这种理解以及以上的其他原因,我们说网络文学具有心理治疗和休闲的特质。
    [作者简介]:马永利(1973-),女,天津市人,宁夏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山东济南250000)

责任编辑:宝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