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旧世纪的交替,就在文学日渐走向边缘化的同时,一种新的样式——网络文学却悄然地、一步步地挪向文学的中心,并以独特的魅力得到了大众的青睐。网络文学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把传统媒体的文学作品放上网络,比如大量的小说收藏站点。严格来讲这并不是真正的网络文学,它们的作者仍是传统作家,大多数时候,这种文学只具有文献意义。我们所说的网络文学主要指后面两种:其一是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和WEB交互作用而创造出来的文学作品,只存在于网络,它们真正地利用了网络的开放性和多媒体的特点,如果印刷出版,会丧失其部分功能,要完整地欣赏它,只能在网上;其二是“网人”以网络作者的身份只为网络创作的作品,是与传统文学相对的文学。网络文学首先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渠道和生存方式,实现了文学的载体革命,由传统的纸质媒体转变为现在的电子媒体,由印刷文字的单媒体语言艺术转变为数字化存在的多媒体艺术,更重要的是,网络文学的出现还造成了主体缺省现象,并引发了文学创作模式的变异和文学价值观念的调整。 一、交互与虚拟的本体辨识 网络文学是一种全息开放性的结构,永远处于交互性的流动中。“网络文学,尤其是它的超文本形态,是一种具有流动性的开放性结构,它处于多个维面的交叉点上,向多重时空辐射和伸展,具有无限大的结构空白和读者参与创造的浩瀚空间。”[1]网络文学正走向语言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交互结合的多媒体文学创作领域,克服了传统文学单一的语言文字或诗画结合、图文结合的静态表现形式,呈现出迥异于静态书页的动态特征。其技术上的支持,也给网络文学带来了新的审美情趣。安妮宝贝创作的《七年》、《山中岁月》、《生命是幻觉》、《告别薇安》等,就运用了交互化方式,充分体现出自身的审美创造特色。网络文学创作时以机换笔、人机对话,实现了人与电脑的交互合作。创造者的社会角色发生了改变,艺术角色与非艺术角色、文学创作者与文学欣赏者之间的界限出现了交互式转换。如1999年新浪网青年作家与网民共同创作的网络接龙小说《网上跑过斑点狗》,中文咖啡屋网站开展的“多结局小说网络竞写”等。美国《连线》杂志创办人之一路易斯·罗塞托认为“:互动性让身为内容的创作者能够和其他内容建立起关联,也让你对发表的分析有联想性的了解。网络的真正力量在于互动性。因为互动性创造了社区并且联合社区内的使用者。互动性让人们对作品主题、趋势和当中的想法产生兴趣,同时,让作品有生命,不断进化,维持使用者的参与程度。”[2] 网络世界又被称为虚拟时空,它是通过虚拟现实的手段来实现信息的交流与沟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现实的模拟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网络的虚拟性对文学作品存在形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网络文学存在于完全虚拟化的空间———赛伯空间里,存在于摸不着、看不见的电子媒体中。从物质层面上看,网络文学的确是一种虚拟性的存在;从文学作品的意象层面上看,网络的虚拟现实功能正在抹平文学作品的意象世界,使文学作品的形态日益朝着多媒体化的方向进军。以小说创作为例,借助多媒体技术、超文本技术、电脑虚拟现实等技术,计算机网络正在改变小说原有的叙述模式,把声音、图片和音像资料等切入传统的叙述模式中,使传统小说达到全新的艺术效果。 二、泛化与虚化的主体缺省 网络文学的交互性与虚拟性特征最终形成了文学主体性上的主体缺省,即主体的显性消失与隐性在场。显性消失的表现就是主体的泛化和虚化,前者表现为孤立的个体主体变为主体间的共在、对话、交往和“视界融合”,变成交互主体性;后者表现为传统的文学主体的地位被解构,文学主体性也成了被虚化、被悬置、被消解的“夕阳”概念。网络文学的元命题中已不可能再有主体性的先验地位,只有主体泛化和虚化造成的主体缺省———它也许存在,但需要到幕后去寻找和确认,而不再是不证自明的公理。 在传统文学观念里,作家的主体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作品是作家经过心灵的熔铸创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流淌着作家的血液,贯注着作家的生命,充盈着作家的精神,弥漫着作家的气息。他们是社会文化和历史的直接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备受社会的尊敬与依赖,在社会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但在网络文化时代,传统文学遇到了被重塑的命运。网络文学的交互性使作家的特殊地位受到了消解,他们不再有独特的话语霸权。《电脑网络空间独立宣言》中说,“我们正创造一个所有人都可以自由进入的新世界,不会由于种族、经济实力、军事力量或者出生地的不同而产生任何特权或偏见”,“在这个独立的电脑网络空间中,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自由地表达其观点,无论这种观念多么的奇异,都不必受到压制而被迫保持沉默或一致”[3]。于是,广大平民百姓也拥有了话语权,他们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发生了全面的泛化。 网络文学的所谓主体泛化,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在网上,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首先,网络作为一种高度开放的媒体,它拆卸传统媒体作者的身份和资格的论证——它既不需要学历,也不需要所谓人生的经历,只要是在网络上,你就可以任意涂鸦。与传统文学的这种差异可以使得写手们在网络上将文学热情尽情挥洒,因此网络文学成了真正属于大众的、吸引人民的文学。其次,在网上任何人都可以任意地评论、剪辑、删改别人的作品而不会也不可能受到起诉,同时也不需要承担任何的责任。作者提供给读者的只是一个文本,读者才是作品的真正创作者。这样,一部同样素材的作品,很可能有多个文本,一个文本代表着一种阅读方式,或代表着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审美观念,文学作品呈现出多元的走向。 网络技术创造了虚拟的网络空间,虚拟的网络空间又为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虚化提供了有利的技术环境。网络文学的主体虚化主要表现为:一是主体角色的漂移性。在网络中,创作主体和欣赏主体是混同的,身份可以互换,文本可以共谋,没有人需要承担任何的风险。二是主体身份的不稳定性。在网络中,你可以任意地“装扮”不同的身份,这就使得“网人”在网上“胡说八道”而无所顾忌,极大地张扬了创作主体的创作热情和才华,创作主体的生命本能得以充分展示和显现。虚拟空间使网络写手具有了一种“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的创作主体虚化感,从而使他们可以无视自己的身份、年龄、地位等差异,更自由地宣泄和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内心情感。文本可以有多种方式在人们之间交换,每个人都在文本上操作,其结果是无论在屏幕上还是打印到纸上,每个人都在文本的空间构型上隐藏了签名的一切痕迹。这种种现象宣布了主体的泛化、虚化或作家的“死亡”。 三、与之俱来的观念更新 网络犹如被打开了塞子的所罗门魔瓶,它不仅向所有人提供了升天入地的“阿拉伯飞毯”,改变了传统的写作观念,也颠覆了“前网络时代”的文化精英对于一般文化领域的垄断,造成了文学主体的缺省,给网络文学的创作观念与形式带来了革命。 第一,主体缺省的结果,是先行卸去某种承诺,某种文学义务,某种社会责任,让游戏、快乐、宣泄等成为写作的主导。因此也就少了传统文学注重内涵、讲究含蓄的特质,并且也模糊了传统文学强调的社会情结和道义原则。网络文学的私人化的个体自由倾诉以及在虚拟世界有意造成的主体放任,又让写作者既从日常生活的压力中解脱,又从社会角色的种种制约下得以放松,网络文学的价值就在这释放之中体现出来。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出发点、价值观不一样,它从传统文学职业化的状态下或多或少地恢复了写作中原始的游戏精神,起码在初始时,网络文学更多地实现了游戏功能,更多地关怀私己性的生活。它并不承担对社会生活现象的整体性思考和描述的义务与责任,网络文学的写作纯粹是一种自由的写作,它更多地是一种快乐的展现,一种情感的宣泄,它使文学真正地回到人间。因为没有种种关于文学的规范,没有种种内在或外在的束缚,也因为没有报酬、没有奖项,在那里粘贴自己文字的人,大约惟一的动机就是对文学的爱。所以网络文学的美就在于它的朴实与随意,它能够更直接、真实地反映生活,不受形式上的审美标准的束缚,因而它表现出一种最难能可贵的美的形态,即不加包装、不用诠释的自然。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有诉求的需要,网络使人的这种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每一个普通人的平凡生活都可以在网上随意地表达出来,所以网络较之传统媒体更宽容、随意。 第二,主体缺省给网络文学带来的最大变化是真实,是以一种不回避、不畏惧的勇敢态度来面对生活和世界。追求自由是人的本性。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文明”也给现代人带来层出不穷的苦闷,使得人们在高速运转的生活中逐渐失去自我,但人们内心追求自由的愿望在压抑中变得越来越强烈,而网络文学则给了人们宣泄自我、抒发自我、营构本真人生境界的机会。因此,网络文学多了一分天真自然,少了一分庄重严肃;多了一分朴实真挚,少了一分矫揉造作。我们难以想像,一个埋头在网上默默写作而没有回报的网络写家,会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来编造一篇美丽的谎言和虚伪的颂词。他们一定是有感而发,不吐不快,直视内心深处和视野之内的一切事件和情感,如实记录着生活的本来面目和灵魂的真实现状。如果网络文学曾经或者即将获得广泛的共鸣和反响,真实便是它最为吸引人的魅力和最不可动摇的实质和核心。 第三,主体缺省也带来了文学样式的变化,如今约定俗成的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等文体的界线越来越模糊了,文学在向双向交流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具有个体即兴发挥的广阔天地和可能性。比如少君这位公认的网络才子就避开了小说的雕琢,也克服了人物访问的局限,成功地运用了自己把握生活的机智和文字的简洁,找到了一种介于小说与报告文学之间、虚拟与写实相结合的创作文体,由此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写作优势。网络文学往往是对生活真实的直接推移,避开虚构,天然质朴;直观印象和直观感受相结合,打破了体裁疆界而随意融会;生活口语直接晋级为“文学语言”,展示出大众化和口语化,迎合或满足了大众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审美风尚;同时在写作方式上,网络文学也比较独特,如处于不同时空中的多人写作,一篇小说中情节的多向发展导致不同的结局等。 第四,与主体缺省相悖的是,网络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个性鲜明。所有人上网后都明白如何让网友喜欢自己的文章,那就是你要与众不同。与人相同或模仿别人,那就不可能产生一鸣惊人的效果。为了一鸣惊人,有的人文字很酷,有的很理性,有的很老辣。比如痞子蔡的作品幽默而又不落入俗套,让人轻松的同时“鼻子尖上还有一种PH值小于7的感觉”;读安妮宝贝,则诡异中透露着瑰丽,让人在深沉和颓败的心情中无法“呼吸”;邢育森的另类故事中包含更多的是对现实的冷思考……因为读者的接受或拒绝、读者的回应或口碑,便是一个网络写手的生死一际。 当然,主体缺省也给网络文学带来了负面影响。其一,主体的泛化造成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写手们业余的身份,文学底蕴的参差,使得网络文学作品良莠不齐,缺乏对人生的思索和深刻的忧患意思、苦难意识、批判意识,学术性的东西更是少得可怜,随处可见的是纯粹的精神宣泄“、过把作家瘾就死”的网络写手,这也就不难理解会有网络文学是泡沫文学、快餐文学之说了。其二,主体的虚化造成了监督机制的弱化甚至悬置。他们可以隐去自己的真名实姓而以非真实的或虚拟的姓名亮相,这固然可以促使他们自由地挥洒想像力,但也可以使他们丢弃任何社会责任和义务。谁来制约网络作家呢?除了他本人,没有任何人,这便和世上最无道的帝王一样了。其三,主体缺省使原先由某个作家独立构思的、具有整体品质的人物、性格、主题、情节、语言、风格等一切都解体了,都不一致了。这意味着,首先,作家不再能随心所欲地左右自己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等,而只能随续写者续写的变化而变化,在体现了写作、阅读和批评的自由精神的同时,也会孕育新的霸权,即在文化无政府主义疯长的同时,软件设计师和日益发达严密的网络监控的强权始终存在。其次,网络的过度交互性也使作者很难静下心来进行严肃的创作。网络文学写作追求的是一种平面化、一种庸常化,它很难反映重大题材,难以用宏大的叙事来反映人类的整体精神实质。文学虽然具有可以使社会群体排泄压抑的功能,但维系文学发展最主要的动力毕竟是文学精神的深度和艺术独创性,而这不可能通过人人参与的方式实现。 就文学而言,网络只能代表技术进步,这一点它和电脑给作家的写作带来方便没什么两样,文学的真正功能不会因为网络发生变化。网络不会优化你的遣词造句能力,不会帮助你轻易获得灵感,不会使你的叙事能力突然大幅度提高。对于写作者来说,文学创作是神圣崇高的创造性劳动,是通过精神的、个性化的、形象化的、自由与想像的方式来掌握世界和反映生活的。作者在对客观事物的审美反映中,首先是将其作为审美对象去观察、去感知,而不是当作发泄私愤和不满的工具。所以写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应该敞开自我意识的大门,在深入进行社会实践和大胆进行艺术探索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和坐标,而不是游离于客观之外的“自我扩展”“、自我完善”与“自我表现”。其次,在创作中是把生活通过“网络”转化为“文学”,应该看到社会发展的主流,传达真、善、美,以此达到教育人、感化人的目的,所以写作者必须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承担文学对社会生活特殊反映的重担。 同时,网络文学作为信息技术与文学联姻的新生儿,正需要批评家给以理论上的关注与引导,为网络文学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文学不能没有批评,文学批评是促进文学创作的一大动力。而目前对于网上发表的作品,除了网络读者三言两语的评判之词外,很少听到专业评论家的声音,网络文学批评目前基本处于空白的状态,这种现象不利于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2004年6月14日至17日,由中南大学文学院、文学评论编辑部、文艺理论与批评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网络文学与数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长沙召开,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和作家,围绕网络文学的性质、定位、价值导向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希望以此为契机,我们能够看到网络文学的成熟与完美。 参考文献: [1]金振邦 网络文学:新世纪文学的裂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70-76. [2][美] 约翰·布洛克曼 未来英雄[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3]刘吉,金吾伦 千年警醒:信息化与知识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宋玮,女,河南鹿邑人,四川师范大学写作与思维研究所访问学者,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艺学与写作。(四川师范大学写作与思维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68)
责任编辑:宝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