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让文学阅读回归阅读

2012年的图书市场,可以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时间为节点,此前各图书排行榜中占据显赫地位的是各种70后作家作品,而此后是莫言的作品。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图书市场,让很多读者感叹诺贝尔奖的神奇魔力。其实,理想的读书境地是不受外界干扰,什么都不管,只凭自己的阅读兴趣,想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什么时候想看书,就什么时候看。这样的读书兴趣真正可以称得上是雅趣。这样的雅趣不关世事功利目的,完全是兴致所至。但如此简单的事,在今天要完全做到也很难。一则读书消遣需要物质条件,在绝大多数人都有衣食之患的情况下,读书只有多少之分,没有超功利与功利目的之分。二是心灵鸡汤、龟鳖丸式的速成阅读,给读者充电,总比不阅读要好。阅读的状况尽管如此,但不能说文学阅读的兴趣和可能全然不存在,莫言获奖后,大量纯文学作品的旺销,说明人们对文学阅读还是持有一定的兴趣。
    文学阅读与普通阅读之间看似没有区别,但细细辨别,还是有所不同。文学阅读动力在兴趣,目标是博雅,可以不断玩味,反复体会,在读者的心理体验上可以达到深度体验的效果。相比之下,普通阅读属于比较简单的求知求乐而已。一般人在阅读过程中,不会反复比较,反复体会,只有阅读那些文学名著时,才有雅兴反复体会。这种反复体会的目的,是希望在文学阅读中获得巨大的心灵解放,从已有的阅读视野中解放出来,寻求更大更高的精神境界。英国学者约翰逊博士在《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中,对文学阅读有过一些表述。他认为有一些作品的价值在读者眼里是如此地不确定,以至于需要人们反复阅读。读者单单读一个作家的作品有时还无济于事,需要对照其他作家作品之后,才慢慢体会到眼前这位作家作品的份量。约翰逊所描述的文学阅读的这种状态,对一些文学阅读者而言,并不陌生,只是我们在对待我们今天的作家作品时,很少采取这样的阅读态度。读者对写作者的不信任已是公开的秘密,年产四千部长篇的中国小说市场,很难让读者放心大胆地拜读作品。而各种文学评奖鱼目混珠,让人不知所措。最后的结果就是读者对当下文学作品普遍淡漠。曾有报道称,上海书城在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一个月只卖掉他一本书,此后一夜销空。如此落差,呈现出我们图书市场和文学公信力脆弱的很多方面。国内评论界有不少评论家对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不以为然,认为单靠几本瑞典文译本怎么可以确定一位作家作品的优劣。这些意见是说得在理。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反过来想一想,为什么国内那么多优秀的评论家对同时代作家作品的批评意见,不能在普通读者的阅读中产生影响。甚至是莫言获茅盾文学奖之后,每个月的图书销售业绩还是持续低迷?
    文学阅读不可能都是专业的专家评阅,有时是需要得到帮助和指点。报刊杂志的热评和推荐意见,常常是普通读者文学阅读的快捷道和导航仪。在西方世界,类似于《纽约时报》书评之类的版面,是很多爱好文学的读者都会关注的,评论家推荐的作家作品,常常会在第一时间给普通读者以帮助。相比之间,中国读者似乎没有这样可以借以参照的阅读指向。一些文学批评的权威性并没有达到可以让很多人足以信任的地步,以至于莫言获奖后,读者也不知道到哪里寻找权威性的介绍和报道,大家是乱哄哄地拥挤在一起,彼此凑凑热闹而已,难怪莫言会说“莫言热”与莫言已经没有关系了。正是针对这样的混乱,文学阅读似乎是一帖清醒的良药。回归文学阅读的常态,从作家作品入手,从这里打开文学的大门,让阅读丰富每个读者的精神世界,这大概是我们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最好回应。
    杨扬: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责任编辑:宝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