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孔子诗学思想的核心命题


    孔子诗学思想的核心命题就是“诗可以兴”。
    孔子提倡的儒家学说是以“仁学”为核心的。孔子认为通过诗歌修习,君子们的仁心可以得到感发。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在孔子看来,礼崩乐坏只是一个严酷的历史表象,问题的核心还是“仁人之心”的丧失。只有仁心存在,才能解决礼乐的问题。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所谓“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君子、仁人应该具有的十大品格,首先是“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子开出的救世良药。
    孔子删诗、编诗并形成专门的诗歌修习教材,在这个过程中,他有一个伟大的发现,那就是他选出来的这些作品的作者都是内心极其善良的人,他们的诗歌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孔子在《关雎》一诗发现了一种理想的婚恋模式,就是君子对淑女的热烈倾慕和追求,淑女配君子,君子配淑女,天经地义,所以他把这首诗置顶,成了感发青年志意的第一首诗。始乱终弃是孔子所反对的,《氓》一诗是孔子用来做反面教材的。孔子也痛恨苛政、暴政,所以他将《硕鼠》《伐檀》等编进教材。《诗经》中的很多诗歌都是批判现实的诗歌。
    孔子知道,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其实不难,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但仅仅做一个善良的人还不够,还得做一个勇敢的人。因为一个善良而懦弱的人往往无法抗拒强权的威势。因此,真正的仁者必须同时是一位勇者,所谓勇者就是要不畏强权、敢于与强权抗争的人,这样的人用胡风的话来说就是既是诗人也是战士,“诗人和战士原来是一个神的两个化身。”清代学者、大儒王夫子将诗歌作者称为“能兴者”,在他的《俟解》一书中这样说:“能兴者谓之豪杰。兴者,性之生乎气者也。拖踏委顺,当世之然而然,不然而不然,终日劳而不能度越于禄位田宅妻子之中,数米计薪,日益挫其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其四体而心不灵,惟不兴故也。圣人以《诗》教以荡涤其浊心,震其暮气,纳之于豪杰而后期之以圣贤,此救人道于乱世之大权也。”
    仅仅将孔子诗学思想的核心命题即“诗可以兴”理解为“审美优先性”是不够的。自然,“诗可以兴”这个命题包含着“审美优先性”。叶嘉莹在她的《境界说与传统诗说之关系》一文就是将“诗可以兴”理解为“兴发感动”的审美活动的,她说:“兴发感动之作用,实为诗歌之基本生命力。至于诗人之心理、直觉、意识、联想等,则均可视为心与物产生感发作用时,足以影响诗人之感受的种种因素;而字质、结构、意象、张力等,则均可视为将此种感受予以表达时,足以影响诗歌表达之效果的种种因素。”叶嘉莹还在《不可貌求的感发生命》中说:“一般说来,凡是真正具有感发之生命,而且在感发之本质上具有真正优美之品质的作品,便都有着足以引发读者心灵中某种美好之意念及联想的力量。……凡是具有真正感发之生命,而且在感发之本质上具有美好之品质的诗歌,一般来说,都应该有着对读者可以激励感发起来一种正面伦理价值的力量。”叶嘉莹甚至举出革命烈士张志新受到东坡词感发的例子,可见儒家诗教激发出来的那种“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剧烈的抗争有何等强烈的“正面伦理价值的力量”了。吟唱着“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秋瑾的“杀身成仁”壮举大约也受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等壮烈诗词的感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