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2000年以来意境研究的新进展(4)


    2.“老问题”的新开拓
    学术研究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累积,不断开掘,不断推进,意境研究也是如此。15年来,意境研究在一些“老问题”上也有新的开拓。
    (1)关于佛教“境界”与意境的关系问题。早在20世纪40年代,宗白华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在80~90年代,孙昌武、张文勋和蒋述卓等人,都撰文进行探讨。大家认为,佛教“境界”与“意境”存在渊源关系。2000年以来,马现诚《佛教“境界”理论与古代文论意境说的形成》(《学术论坛》2000年第4期)、柳倩月《唯识宗、禅宗对“境界”理论的构建作用》(《学术交流》2005年第4期)和詹志和《王国维“境界说”的佛学阐释》(《中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4期)等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新的探讨。
    其中王振复《唐王昌龄“意境”说的佛学解》一文最具有代表性。作为“意境说”的创始人,王昌龄生活的年代佛教很盛行,他曾深受佛教影响。作者从解读佛学“境”、“意”与“三识性”入手,运用大量的佛经内典材料,详细地分析和论证了佛教“境界”说与王昌龄“三境”说的渊源关系。他认为,诗境的三种形态实际上就是三种品格,与佛教“境界”的三种品格是一脉相承的。具体说,“物境”品格最低,虽“得形似”,终有“物累”;“情境”品格稍高,虽消解了“物累”,然又陷入了“情累”;“意境”品格最高,就因为它消解了“物累”和“情累”,进入到一种超越时空、无拘无束、纯洁空灵的“天地境界”。他还结合王昌龄与僧人交游唱和、具有禅趣的诗歌作品,进一步论证了其“诗有三境”说的佛学影响。但是,他又明确指出,王昌龄“三境”说的是“诗境”而非“佛禅之境”。因为,一是“三境”说不仅具有明显的佛学底色,也具有易、老底色,思想渊源比较复杂;二是王昌龄即使受到佛学影响,但也对佛学思想进行了“诗性”改造,或者说他是在“谈诗”而非“谈禅”。(13)与同类论文相比,这无疑是更为全面而有深度的论述。
    此外,马奔腾《禅境与诗境》(14)一书,在文人、诗歌和诗学的广阔的文化视阈中,就佛禅对于诗歌意境的创造和意境理论的发展问题,也作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探讨。
    (2)关于王国维“境界”(意境)说的西学资源问题。王国维一贯提倡“学无中西”的主张,并且身体力行,亲自实践。所以,在他的一系列著述中既有中学资源,又有西学资源,其“境界”说即如此。那么,在他的“境界”说中有哪些西学资源呢?过去一般认为,有康德、叔本华和尼采等人的思想,尤其是其崇拜和大量引用叔本华的观点。
    在清理王国维论著之西学资源方面,谭佛雏的贡献最大。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认为王氏标举“境界”说与席勒的思想有关。(15)到90年代,他出版了《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一书。此书共收入佚文44篇,其中哲学佚文32篇,美学佚文12篇。但是,王氏署名的只有4篇,其余40篇没有署名。佛雏用“九大论据”来考定这40篇佚文是属于王国维的,基本上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同时,他还撰写了《王国维与席勒美学》(1992年7月)一文,提出了王氏在“1904年初首次提出‘审美境界’,却是本于席勒”的新观点。(16)
    2000年以来,有些学者接受了佛雏的观点,并作了新的拓展。如马正平进一步指出,王国维以“境界”一词翻译席勒的“审美心境”概念,实际上是一种阐释。(17)魏鹏举认为,王国维与席勒的性格很相似,文学观念也比较接近,尤其是他写作《人间词话》的时间正是接受席勒影响较多的时候,因而其“境界说”里自然有席勒思想的影响。(18)肖鹰论述了王国维“境界说”由“接受叔本华美学转向席勒美学”的影响,并提出了席勒“《论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是‘境界’说的基本思想资源”的观点。(19)罗钢对于王国维“境界说”的相关话语(诸如“真景物”、“真感情”、“有我之境”、“无我之境”、“造境”、“写境”等)中的西学资源,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辨析。(20)姜荣刚在对以上研究路径反思之后,另辟蹊径,从晚清盛行的西学“格义”的角度,论述了王国维的“意境”新义源出西学的问题,(21)颇有新意。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