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性的古典镜像——新世纪诗歌的传统文化意蕴(2)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10:11:03 光明日报 邵波 参加讨论
三、古代先贤的诗美想象 新世纪,传统文化一跃上升为诗人们显在的诗学路向和“兵家必争之地”,其中突出特色就是对古代先贤的诗美想象。这些历史人物作为诗歌的艺术象征和诗学精神浓缩于作品之中,题材从帝王将相、侠义英雄到四大美女、伶人歌妓无所不包。诗人们戮力在更为阔大的历史天地中刻画体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人物形象,反映出了源自内心的古典情结,这也是他们抵御浮躁社会的精神养料。 譬如朱朱的长诗《江南共和国——柳如是墓前》,描画了一位歌妓加才女的女诗人的传奇一生,勾勒出了一位江南倾国倾城的古典美人,她的眼神虽满含幽怨,但却透露出不可言传的抱负理想和看破世事的决然心理,怀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可以说,才情与义行使坚强的柳如是堪称一代名媛中的佼佼者,打破了青楼艳情、红颜薄命的传统歌女形象,蜕化为江南文化的一重美丽的象喻,倏然照亮幽微的人心。又如凸凹的《金华山,或登陈子昂读书台歌》和《大英铭,或明月山读〈长江集〉想起贾岛》,诗人跻身历史的江流,回想古时前辈的“丰功伟绩”,情感阔达、语言粗粝,充溢着时代感和历史感,仿佛将读者领入唐朝的滚滚烽烟之中,并随着陈、贾两人曲折、艰辛的人生历程生发出了世事难料、命运弄人的无限感喟。作者努力开启历史的重门深锁,默默地凭吊古代诗人的悲剧宿命,为其理想化的人格形象和永无休止的生命探索涂抹下伤感而厚重的一笔。同样,像森子《在李商隐墓前》中的晚唐诗俊李商隐,赵野《短歌》中的魏晋玄学先哲嵇康,路也《凤凰台》上远眺长安城的李白,远村《庄子研究》中的“庄生梦蝶”,均以时隔千年的遥远应和打破了彼此之间的时空界限,使作者从先贤豪放、洒脱的性格中,获得了灵魂的安慰,过滤掉了浮躁的物质欲求,还身心予安宁。 随着社会环境的嬗变,当代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经历了一个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对“传统”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发掘和估衡。他们借助古典艺术经验和语言文字的汉文化再现,在古代和现代的慢与快、常与变中重构了中华文化的诗学理想,让其如镜像般回照现代人的思维空间和心灵空间,使诗歌在新一轮欧风美雨的侵蚀下独显民族性的风采和魅力。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发掘和表现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使命
- 下一篇:古籍今译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