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理论应介入文艺实践(2)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8:11:42 中国作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话也要说回来,李泽厚能把思想史论这类理论文章写得摇曳多姿,一个原因就是他对创作实践的熟稔。因此,在此要强烈呼吁文艺理论对于文艺实践的介入。我们今天倡导文艺理论创新也好,倡导学习和借鉴西方理论也好,出发点是提升和改造认识,从而指导实践,而不是为理论而理论,更不是讲文艺理论研究“职业化”和“本本化”。学院派文章这些年受到质疑,主要原因在于对理论的本本和教条使用,对于实践的隔膜。假如一个研究文艺美学的学者,对当下的创作实践都不熟悉,他的美学理论显然是可疑的,不足征信。理论不能脱离实践、不能生造,理论也不可孤芳自赏,理论应来自实践并被实践不断检验。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今天对文艺理论的不满足,是因为文艺理论本身不够多、不够新吗?还是有别的原因? 一是的确需要创新理论。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社会尤其明显,既有与世界其他国家同步发展的共性,也有卓然不群的个性。这些变化直接表现为经济形态、社会形态,最终会以各种方式表现为文化的形态,并通过文艺记录下人类的这段历史变迁。文艺实践形势和形式发生巨大变化,有针对性的文艺理论似乎没有及时地有效地介入,这的确延宕和损伤了文艺实践。比如,网络作为一种媒介,对于各种文艺形式产生深刻影响,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产生了新的变化,诞生了一些新的文艺传播形式和创作形式,比如网络文学、网络剧、微电影等,这些是不是新兴文艺形式?如果是,它们的本体研究理论有没有建立?再比如,在充分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对于文艺与资本、与市场的复杂关系,简单粗暴的推崇或批评其实都无济于事,理性的理论研究跟上了吗?此外,这些年文艺生态的一个明显变化是大众文艺的“显学化”,如电视剧、电影,对于这些已经广泛深刻影响人们精神内在的大众文艺形式,其本体理论研究做得如何?当然,文艺理论不创新,没有出路,但是,创新不能只是量的增加,而忽视对于“新”的把握,对于“新”的把握也不能只是猎奇,而忽视对于逻辑的表达,对于视域的合法开拓。 二是的确需要打捞经典文艺理论。说打捞,是因为今天我们对于经典文艺理论比较轻慢,对于经典理论的当代阐释做得不够。读一百本书,不如读一本经典,这是阅读的经验,也是理论学习的经验。从文艺学最初发生开始,中西文艺理论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但是,真正能够始终进入学习的教程、有透彻的影响者,从数量上来看是有限的,这些就是经典。不是人类的创造力不够,而是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先哲们都已经涉猎,文艺研究的基本框架理论已经建立,比如欧洲古希腊时期,比如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么说,不是代表后学者无为,而是在框架理论的基础上,针对变化了的历史条件,针对诞生的新的现象和问题,不断地补充、修正、丰富。尽管每一个新的问题的提出、新的理论的产生,都是认识的一次突围,但框架理论也即经典理论始终存在,它们是认识突围的基础。问题是,在今天的高等院校教学实践和文艺创作评论实践中,对于经典理论的学习和掌握,热情似乎并不够。文艺理论的创新肯定不是在沙滩上建城堡,它要面对共时性的现实实践,它还要面对历时性的经典传统。加强对经典的学习,可能是文艺理论学科建设的要务之一。 三是的确需要整个人文学科的联动。也就是说,文艺理论研究要“逸出”文艺,才能有空间和力量。文艺是关于人的美学,关于人的美学的理论建设,势必是一个系统性学问,需要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的共同支持。难以想象,在整个人文学科发展薄弱和研究冷淡之际,文艺理论研究能否一枝独秀。而人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又非简单之事,需要在制度建设和方向把握上有主张,需要整个社会重视和提倡人本主义、人文思想。这些都不是朝夕之功,需要时间。这么说,不是推卸文艺理论单独建设的责任,而是希望大家要有信心,还要有耐心。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被疏与放逐
- 下一篇:文学批评力戒自娱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