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学精神”的理论定位及其功能特性(2)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8:11:55 中国作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三 中华美学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本”思想之中,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古代文化观念,由于自孔夫子以来就特别注重人事,所以“民本”的观念古已有之。以民为本,注重人与社会的和谐,作为儒家的美学理想已深深地融铸在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之中。在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无疑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开始的标志,以人民为本位的文艺观的确立正是传承和弘扬这种中华美学精神,开启一个新的美学时代的必然结果。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以中华美学精神为底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立在文化与人民的关系这一基础之上的,而文化的功能最终要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得以体现并受到检验。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在习近平总书记那里被具体化、现实化为文艺与社会生活、文艺工作者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并把创造生活的人民大众放在了核心和主导的地位,他因此而提出了“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的论断。这里的“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是从文艺表现的对象方面讲文学艺术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的问题;而这里的“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则是从文艺主体方面讲文学艺术家应该站在什么立场上,以什么样的世界观来对待人民群众,来反映现实生活的问题,并把这一点作为文艺与人民关系的主导方面。面对相同或相近的客观现实生活,由于文学艺术家的立场不同,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同,他所把握和反映的内容也就不同。只有那些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的文学艺术家才能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确立了从意识形态的建构实践方面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路线,以及在客体结构与主体结构、客观性与主体性的辩证统一中来把握文艺与人民的关系的方法论原则。在客体结构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由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关系所规定的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和内容:“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在主体结构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了文学艺术家的历史选择和自由创造,提出文艺的主体性建构的实质是如何做到以“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为出发点,坚持“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的基本原则。正是在这种文艺主客体的关系结构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时代的高度,揭示了文艺与社会生活关系的本质是文艺与人民的关系,强调文学艺术家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最根本的是与他们情感的沟通和心理的交融,并因此而形成了文学艺术要以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为中介反映现实生活,发挥其认识社会和道德教育作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整体功能的理论。这是中华美学精神在现时代的理论升华,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一个创新。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翻译,重建巴别塔——记翻译家万之
- 下一篇:以中华美学精神提升当代批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