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刘庆邦:文学的本质从未改变(2)


    现在情况不同了。2014年,我又给上海文艺出版社写了一部长篇小说《黄泥地》,妻子帮我打成电子版后,我把鼠标轻轻一点,只需几秒钟,稿子就到了对方的邮箱。这是何等的省时、省力、省钱,又是何等快捷!
    这只是小事,从大的方面讲,网络的出现和普及,有力促进了文学创作生产力的解放,大幅度提高了文学作品的产量,降低了写作和发表的门槛,并使自由书写成为可能。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学习文化和写文章的权利只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并成为少数人的特权。普通老百姓连字儿都不识,更谈不上写文章和发表文章了。拿我们村来说,祖祖辈辈识字的人很少,更没听说谁发表过文章。我祖父非常喜欢书,视书为神明。可他一天学都没上过,只能请别人给他念书听。我父亲也很爱上学,他只上过两年私塾,因私塾停办,就上不成了。造成这种状况,固然与经济落后、社会文明程度低下和士大夫阶层对文字的垄断有关,但书写载体的制约,恐怕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互联网的出现,无疑是一场载体革命,人们对这场革命欢欣鼓舞。好了,人们写了文章,不用求这个、求那个,你不给我发表,我自己贴到博客上去。文章发到网络上,不仅中国人能看到,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这是何等开心的事。有人想当作家,无须别人批准,自我批准就是了。中国人自由书写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网络上许多汹涌而来的文字还谈不上是文学,不能用传统的文学价值观去衡量
    然而,网络的负面作用也不可避免地显现了出来。
    实不相瞒,我不愿读所谓网络文学,也很少读网络文学。我年过六旬,所剩的时间不是很多。很多文学经典我还没顾上读呢,哪里会把宝贵的时间花在读那些消费性的东西上。我曾给《文汇报》写过一篇文章,对用网络给文学冠名就不认同。我认为网络只是一个平台、一个载体,它本身并不是文学。如同石头、竹简、羊皮、纸等都曾是文学的载体,我们却不能称之为石头文学、竹简文学、羊皮文学和纸文学一样。无论文学的载体怎样变化,天不变,道亦不变,文学的本质是不会变的。归根结底,文学要求创作者怀抱人道理想,投入自己的生命,以悲悯的情怀,真诚的态度,去写人,写人的丰富感情,直抵人性深处。作品品质的高下,取决于创作者人格和创作水平的高下,网络的出现,从本质上说,给创作者帮不上多少忙。网络带给作者和读者的,往往是一种错觉和误会,因为许多汹涌而来的文字还谈不上是文学。
    对所谓网络小说,我并不是一点儿都没看过。有一年,北京有关部门组织了一场网络原创小说大赛,邀我去当评委。我跟评奖组织者讲的条件是,让我当评委可以,我不在电脑上看作品,只看纸上的东西。我固执地认为,纸上的东西才是有根的。他们给我送来了一大摞打印出来的小说,恐怕有好几斤。那几天我看得头昏脑涨,后悔接了这个活儿。看那样的东西,不再是阅读,只能是浏览。不再是享受,简直就是受罪。不能说一个有灵气的作者都没有,也不能说一篇说得过去的作品都没有,但恕我直言,绝大多数作品与文学的本质相差甚远。我的评价是:情节是虚假的,细节是编造的,人物是干瘪的,情感是苍白的,逻辑是混乱的,语言是粗糙的。我特别不能接受的是一些网络语言,有的语言是那样粗鄙,让人不愿写出来,更羞于说出口。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