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讲好“军旅故事”——由周大新长篇小说《预警》想到的(2)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7:11:37 中国作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预警》有着一个近似谍战小说的类型化故事外壳,上阕讲述的是假象,下阕呈现的是真相。然而进入到文本的深层肌理我们就会发现,谍战故事并非周大新的叙事重点,当下军人的现实境遇和精神状态才是作家关注的核心。孔德武是一个典型的和平年代的军人形象,其典型性并非源自敏感而重要的岗位,说到底他是一个并无多少传奇色彩的优秀军人,爱岗敬业、专业扎实、思想正统、心地善良、家庭和睦。尽管身处机关,面临职务的升迁和官场的竞争,但他的经历相对单一,思想较为纯粹,孔德武的自身形象、生活境遇和精神状态在当今部队中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周大新对当下军营的现实图景、军人的日常生活进行了原汁原味的扎实描摹,在冷静的叙事中积蓄着撼人心魄的力量。 优秀的小说一定是不满足于仅仅表达作为个体的精神世界,更重要的则是通过对个体内心世界特别是陷入困顿中的精神挣扎,来表现复杂人性中的诗意与崇高,并将这种诗意与崇高升华至哲学或形而上的高度。只有这样,小说的气象格局才不至于显得狭小空洞,才更具有饱满开阔的精神气质。孔德武与间谍之间的斗争,既不是武力的对抗,也不是智慧和权谋的较量,说到底是欲望与理性的冲突,这种冲突和对抗贯穿于小说叙事的始终,周大新对孔德武内心世界的震动与变化、矛盾与挣扎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细腻刻画。包括方韵和潘金盈为说服孔德武而讲述的个人经历,虽无法验证真伪,但却真实传达出当下社会的生存经验,亦引发了读者对社会公正缺失和腐败蔓延等现象的省思。小说的书名“预警”极富象征意义,既作为孔德武撰写的理论专著的主题隐喻着新军事变革实践的召唤,又作为理性与欲望冲突所引发的道德拷问纠结于孔德武的精神世界,更因其表征和揭示了时代的病症而弥漫于广阔的现实空间。周大新通过孔德武不无悲剧色彩的个人命运和包蕴英雄壮举的小说结局,对当今时代和军旅经验作出了细腻的书写、精准的概括和极富思想高度的超越,更以军旅作家的使命担当向全社会发出了一声振聋发聩的“预警”。 书写和平年代的军营生活,处理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的军旅经验,塑造新型高素质军人形象,普遍被认为是一种“有难度的写作”。长期的和平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消弭了军旅经验的特殊性,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亦成为了“军旅经验”的常态。然而,文学的意义就在于创造一个迥异于庸常经验的崭新世界,并努力探索形而上层面的解决之道。从反映的生活基本面来看,《预警》的确写到了部队机关干部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也写到了官场斗争和情感纠葛。然而周大新的笔触没有停留在现实经验的表层,而是深入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出了人际关系的复杂与纯粹,检视出人性的卑微与高贵,见证了理想的坠落与飞扬。周大新对现实军旅经验的成功处理和有效提升,固然与作家的生活认知、情感投射和思想能力有关,还勾连出一个亟需对“军人职业伦理”进行重新认识、深化认识的问题。在我看来,职业化的军人伦理与传统的牺牲奉献和英雄主义精神之间的张力与错位,是塑造新型高素质军人形象、认知和把握军旅现实经验的重要向度,而周大新对此显然有着充分的自觉。孔德武作为一个职业军人,他所承受的来自官场的竞争、工作的压力、家庭的负累和欲望的诱惑早已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打仗冲锋和传统的“英雄”观念所能覆盖的生活基本面;由这个人物所牵连出的广阔而复杂的社会图景也是远远超越了“军旅经验”的范畴。小说的最后,当孔德武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破坏国家安全,并有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放弃自己和妻子女儿的生命。在最后的瞬间,一个大写的人挺立了起来。孔德武也不失为一个英雄,是一个富有人性深度和时代感的典型形象。周大新通过孔德武,深刻解读了职业化进程中的军人伦理,生动诠释了当今中国社会和时代的变革。在这个意义上说,《预警》的写作是一种巴尔扎克般的、社会书记员式的写作,是一种有力量、有思想、有高度的写作,是一种毛茸茸、活生生、充满穿透性和整体感的写作。 在既有的对军旅长篇小说的理解模式中,我们已经难以看到新鲜的经验、新鲜的感觉、新鲜的认知,而只有在那些突破既定模式的新的写作方式与新的艺术形式中,我们才能看到新的生活与审美经验。《预警》充分表达了周大新的思想、情感、立场与态度,也因其出自创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感触与真切感悟,得以唤起读者的共鸣与思考。我认为这样的写作伦理——即与现实息息相通,并出之于创作者不得不发的创作冲动,才是最值得珍视的;只有这样的写作伦理才能突破既定美学标准的规范,提升并超越既有的“军旅经验”,创造新的文学经验;只有这样的写作伦理,才能与创作者的生命体验合二为一,写出创作者观察和理解的整个世界,包括意识与潜意识、无意识等不同的心理层面和精神空间;也只有这样的写作伦理才能讲好“军旅故事”,建构起一个丰饶且深邃的文学世界。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诗歌写作:在“减速”中抵达现实
- 下一篇:“人的文学”与生活之“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