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宁的散文步态(2)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3:11:36 中国作家网 徐 鲁 参加讨论
我很喜欢这册包罗万象的散文集,它有着贾植芳翻译的那本《契诃夫手记》的意味。然而,洛扎诺夫并不是把《落叶集》视为散文集,而是当作一部“札记体”长篇小说创作的。 1998年,上海、云南的出版社同时出版过《白银时代俄国文丛》《俄罗斯白银时代文化丛书》两套书。抛开人类群星闪耀时的那种璀璨的思想光华不说,这两套书也像是展开了俄罗斯散文的两片原野,让我们看到了俄罗斯欢欣岁月里斑斓多姿的散文形式和异常丰茂的散文生态。 出生于1918年、早已著作等身的俄罗斯老作家达·亚·格拉宁,写过一部名为《探索者》的长篇小说。在散文领域里,他也真的称得上是一位永不疲倦的“探索者”。 20世纪80年代里,我们这一代读者,大都读过他写的一本传记体小说《奇特的一生》。但格拉宁不认为他写的是“小说”,他说他写的是“文献散文”。 在谈到《奇特的一生》的创作时,他这样说道: 文献散文越来越引起我的兴趣,创作使我厌烦了。您知道,创作归根到底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真实的,情节归根到底全是想出来的。这一切似乎很自然,是文学中大家通用的方法,近来却使我烦躁,我开始寻找另外的方法来描写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 这本书的主人公柳比歇夫,是一位有着博大精深的专业学问的生物学家,同时又是一位知识面极其广博的“杂家”,是一位一直在思考生命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的思想家、哲学家。 格拉宁是怎样来写这位生物学家“奇特的一生”的呢? 他说:“我不打算通俗地阐述他的思想或衡量他的贡献。我感兴趣的是另一个问题:他,我们同时代的人,一生干了那么多事,产生了那么多思想,这是用什么方法达到的?……柳比歇夫对我最有吸引力的精粹、核心正是这个方法。他的工作方法是一个创举,不问他其余的工作和研究如何,这种工作方法是独立存在的。” 在这本书中,柳比歇夫通过他的“时间统计法”,对自己进行了研究和试验,试验在读、写、听、思、工作等各方面,一生到底能做多少事情?怎么去做?如何让自己力能胜任,而且从容不迫…… 生命是由一分一秒、一个个小时、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构成的。时间统计,成了柳比歇夫生活的“骨架”。这不仅保证了他最高的工作效率,并且保证了他最旺盛的生命创造力。 与其说,格拉宁写的是一本生物科学家的传记,不如说,他写的是一本探索生命效率的科学著作。因此,这本书在文体形式上,也充满了奇特的“试验”风格,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文献散文”。 格拉宁说:“文献散文,往往会遇到材料成灾的问题。周围事实那么多,一本本的笔记本都记满了,使你陷入事实的汪洋大海,来不及深入研究,也无法站开一点,从远处通观全貌。文献散文与特写有区别,当然二者之间的界线是相对的,但总有一个界线。文献散文必须是散文,是文学,这一点很重要。文献散文的情节不是设计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而应当从材料内部去发现它、看到它。主人公也不能简单地加以临摹……” 毫无疑问,这种“文献散文”比我们通常所认识的传记文学,更具难度和探索意义。 尼采曾经说过:阅读一本书时,从一些句子的“步态”,就可以看出这个作者是否疲倦了。 2009年,格拉宁先生90岁时,又出版了一本新书《我记忆中的光怪陆离片段》。令人惊奇的是,如此高龄的老作家了,从他的散文步态里,我们竟然看不出他有丝毫的“疲倦”之意,他对散文文体的试验与探索,仍然是那样的兴致勃勃、充满好奇之心。 这部用短小的片段构成的长篇回忆之书,与洛扎诺夫的《落叶集》可谓一脉相承。只是,格拉宁为每一组“片段”都加了个小标题。 我们且引出一些“片段”,以窥“全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