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格律与现代汉语关系的探索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12:11:15 中国作家网 文年庆 参加讨论
张桃洲教授的《声音的意味》一书于2014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著以新颖的诗歌观念、较为详备的诗作史料,从“发展论”“实践论”“范畴论”三方面对“五四”以来的中国新诗格律进行了细致的探析。发展论共分为五章,整体上是以时间为线索,从历史的角度勾画新诗格律探索历程的一些节点。分别探析了20世纪20年代《少年中国》的形式诗学与新诗“发生”的背景,40年代沦陷区诗歌的诗学追求和50年代新诗形式的论争,50年代至70年代台湾新诗对“古典”的挪用、转化与重置。实践论部分,作者就一些具有典型意义格律的理论建构和创作实践进行个案分析。该篇共分为八章,分别就赵元任编选的《新诗歌集》、废名、卞之琳、林庚、郑敏、宋琳、王寅、西渡逐章进行探索,在其所选取的诗人诗作中基本以时间为顺序,打通了现代与当代的诗歌,追寻整个20世纪新诗在格律上的探索,寻求诗歌“发言为声”的独特意味。范畴篇是对前两篇所述的历史观照的扩展和提升,从更加宏阔的视野审视格律的理论资源,以及格律诗学与其他诗学理论的关联,进而深化新诗格律的探讨。 该著以新诗格律为纬线,以各时期诗歌、诗人、诗论为经线,交织结构成一个关于20世纪新诗“发言为声”的宏大体系,探讨“声音的意味”,条分缕析地多维透视近百年来新诗在格律方面的探索和追求。上篇对新诗发展格律上的资源进行分析;中篇的每一章以一个诗人或一部诗集为中心,选取了在新诗格律实践上有贡献的诗人进行典型问题论析;下篇则从新诗的五个不同的范畴即语言、旋律、资源、朗诵、文体出发,探讨格律由锁闭到敞开所寻求的新的发展的可能性。 该著较深入探讨了新诗格律与现代汉语语言资源的关系。他指出现代汉语具有欧化和口语化的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新诗的音乐性;同时,现代汉语不同于古代汉语的一个特点是它以双音节词居多,多用长句,因此对于诗行和诗体结构提出了挑战,导致其具有散漫性的特点。现代汉语口语的纷杂、繁芜,导致了新诗在格律上的无成格定规。新诗发展流变到20世纪90年代的跨文体写作直至其泛滥与现代汉语的语言特性不无关系。 该著的另一大创新处是将赵元任谱曲的《新诗歌集》纳入考量范围,将新诗与音乐嫁接起来,探究诗与歌在发言为声上的异同,这是继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将崔健的《一无所有》纳入当代诗歌串讲之后关于诗与歌关系的又一反思,得出的结论是“新诗可唱不可吟”。赵元任的《新诗歌集》论证新诗谱曲可唱,但新诗不同于古诗可以吟诵,因为新诗的诞生不像旧诗那样依附音乐而生,它的诞生缺乏一定的音乐基础,现代汉语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规约着新诗格律的建立。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尧典》的写制年代
- 下一篇:揣摩不尽的“福乐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