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2014年诗歌:如何奉献一部诗篇


    新观察·年度综述
    2014年诗歌:如何奉献一部诗篇
    □霍俊明
    2014年的中国诗歌一方面是“繁荣”而喧嚣的诗歌现场,另一方面却是诗歌刊物的销量不断走低,大众对诗歌的“圈子化”、“精英化”、“小众化”、“自我窄化”的诸多不满,“诗歌正在离我们远去”的质疑之声犹在耳边。
    无论诗歌被业内认为多么繁荣和具有重要性,总会有人对诗歌予以批评和无端指责,这就是诗人的“原罪”。诗歌噱头、娱乐事件、“不良”诗歌的新闻炒作都使得诗歌在公众那里缺乏足够的自信和公信力。从“诗人的诗”及其场域来看,我们现在一方面是“繁荣”而喧嚣的诗歌现场——诗刊、诗集、诗选、诗歌朗诵会、大型诗歌节、跨界诗歌的公益活动以及采风、研讨、颁奖等形形色色活动的频繁举办,另一方面却是诗歌刊物的销量不断走低,大众对诗歌的“圈子化”、“精英化”、“小众化”、“自我窄化”的诸多不满,“诗歌正在离我们远去”的质疑之声犹在耳边。
    自媒体语境下诗歌的新生态
    移动平台自媒体的出现对诗歌生态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诗歌是一束光”等数百个诗歌微信平台的出现,对诗歌的大众化、“流行化”以及审美的多元化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由此出现的诗歌传播、阅读和评价的新变化已引起关注。微信平台的诗歌更适合高速的城市生活和读屏式的阅读习惯。人们最直观的感受是,诗歌好像正在从圈子里的创作和阅读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诗歌开始“流行”起来了。“诗人的诗”借助不断攀升的粉丝数和订阅数,似乎正在变为“大众的诗”。年末,《人民日报》专门谈论新媒体语境下“诗人的诗”和“大众的诗”的交互性对话和转换关系。较之精英化、学院化、小众化、知识化和圈子性的“诗人的诗”,自媒体平台上的“大众的诗”确实更容易为普通读者所接受。以个人微信号为主体的诗歌传播显然与一般意义上的新媒体和大众传媒不同,而是更强调个人性和自由度。微信平台上流传最广的往往是朗诵诗、爱情诗和浪漫主义色彩鲜明、抒情性强的诗歌。尤其是那些抒写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的诗歌更容易迅速传播。与新的传播方式相应,是诗歌与影视、戏剧、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的跨界传播。由此,出现了诗歌的剧场化、音乐化、广场化、公共化的新现象。此外还有诗歌专题纪录片和诗歌微电影。
    一定程度上,诗歌借助自媒体平台在公共空间的传播有利于诗歌接受的大众化。但是,自由和开放的以个体为主导的自媒体很容易导致信息泛滥和失衡。微信平台的诗歌传播也面临着危险,那就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筛选、甄别和编辑机制而导致良莠不齐、泥沙俱下(比如对“废话体”、“口水诗”、“乌青体”、“脑残体”诗歌的不良传播)的现象。结果不是让人们离诗歌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诗歌的亲和力和它在一定范围内的独立性和纯粹性并不矛盾,它在受欢迎甚至在“流行”的过程中应始终保持来自日常却又高雅的诗意,对诗歌的阅读不能完全置于功利性的目的之上。自媒体平台同样应该营造一个健康的诗歌传播环境,让更多的人读到更多具有正能量的好诗,也让“诗人的诗”和“大众的诗”相互补充、彼此打开、平行发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