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见是不是立场(2)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12:11:24 学术月刊 张江 参加讨论
立场的意义表征 “立场”一词大致于上世纪 20 年代左右引入中国,并长期被表征为政治和阶级立场。《辞海》对立场的解释,除了“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还特别强调“特指阶级立场”。由此,立场的本来含义,尤其是它的哲学和阐释学意义,很少被考察与研究。但是,在西方思想理论界,立场一词被诸多理论家、哲学家大量使用,其理论内涵似乎也不证自明。关于这一点,在剑桥和牛津分别出版的两种《哲学词典》5,以及《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均无本词条收入,就是证明。因此,我们的研究只能从立场的词语解释入手,以明确我们对立场本身的理解。 第一,立场的基本内涵。德语 Standpunkt 在《朗氏大词典》中的解释是: Die Art, wiemanein Problem odereine Situation beurteilt(判断一个问题或一种情况的方式)。 英语 Standpoint 在《韦氏词典》的解释是: A position from which something is or may be viewed(观察事物的位置)。 The mental position from which things are judged; point of view(判断事物时思想上的定位;观点)。 这些释义,是词典的普通语义解释。由这些解释,我们无法看出立场的本质意义到底是什么,更难体会应该给予立场以何种理论哲学和阐释学的理解与表达。海德格尔本人曾给立场下过定义,但他的定义是在存在论意义下给出的,不是很全面和清晰。在这种历史语境下,要弄清立场与前见的区别,更可靠的方法是,从海德格尔、胡塞尔等经典作家的著作上手,细致考察立场一词的实际使用状况,借以更深透地理解立场的意义。从不同著作中的词语定位及具体表达看,以下三种意义应予重视: 1. 立足点和出发点。海德格尔曾给立场如此定义:Stand(设置、设立)、ponere(放置、设定),sistere(安置、建立),安置(sistenz)、断定(Position)。6 把前两个词的词意融合起来,将立场视为“立足点”应该是贴切的。从有关经典著作的具体考察看,这是立场一词所表达的最基本、最首要的意义。海德格尔曾经说:“当我们在发问前导问题之际,我们就已经采取了那决定性的立场。”7 在这个句子里,立场就是立足点的意思。某主体在动作以前,就站到一个有利位置,或者说把自己置放于一个有利位置,由此而做好“发问前导问题”的准备。在中文语境中,立足点与出发点可以是同义的。在德语中也有同样的用法:“思并不一直只是随便怎样形成的一种区分中的对立一方,而是变成场地与立足点,由此出发来对对立者作出决定,甚至于连在都根本是从思方面来获取解释。”8 这里的“场地”原文为“Boden”,本意为“地面”,可引申为基础、立场,它们与立足点并列,且“由此出发 ”,表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些间接的证据可以证明立场与出发点的直接联系。“如果用 cogito sum(我思我在)来作生存论此在分析工作的出发点”,(第 243页)这里的出发点可以定位于立场,因为在不同的地方,海德格尔曾多次用过“笛卡儿的立场”。如“笛卡儿的立场仍然保留如故”(第 235 页),明示了立场就是出发点的确切语义。从德文与英文的转义看,“立场”与“出发”是同义的。“从这里出发,由自己的内容所证实的一些命题得到表述。”(第 450 页)我们注意到,德文版原词是“von hieraus”,直译为“从这里出发”,从海德格尔著作的上下文看,可以作为“立场”来理解,中译本就是这样做的。在英文版中,译者使用的就是“standpoint”,间接证明了“立场”与“出发点”的一致意义。 2. 态度和判断。Haltung(态度 )和 Grundstellung(基本立场 ),在一些重要论述中是并列使用的。譬如,“当我们在发问前导问题之际,我们就已经采取了那决定性的立场(Grundstellung),获得并确保了在这里有本质作用的态度(Haltung)。9 海德格尔的表述很清楚,此处的“立场”不仅意指为“态度”,而且与“态度”同位,“态度”本身所具有“本质作用”,与“立场”的意义同向。“这种关联绝不会以从地球的精神历史出发来直接规定我们反问的基本态度(Grundstellung)与立场(Haltung)的方式进行。”10 这应当说是另一条更为有力的证据。与前面一句相比较,本句中“基本态度”在德文原文中是“立场”一词(Grundstellung);而本句中的“立场”在德文原文中是“态度”一词(Haltung)。应当说,中文译者对两个词语的理解是符合原作者本意的。11 同类的用法还有:“这一发问的基本立场与态度自身中就是历史性的。”12 海德格尔还有“思想态度”与“理论态度”的用法,体现了立场与态度的高度一致:“为了进行哲学思考,我们需要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思想态度”13 ;“本着这一意图,我们将研究对‘世界’的理论态度如何从对上手事物的寻视操劳中‘产生’出来”(第 405 页)。至于“立场”的“判断”意,如前所述,海德格尔本人明确说过“立场”有“断定”之意,德文为“Position”。“Position”本身就有“立场”“态度”“见解”的意思和用法。较典型的例子有:“康德存在论教条地继承了笛卡儿的立场。”(第 28 页)这里的“立场”原文为“Position”,可以替换为“Standpunkt”或“Grundstellung”,中文可译为“判断”或“断定”。 3. 理论和观点。理论构成立场,立场宣示理论,这是“立场”一词的广泛意义。海德格尔经常说“存在论立场”“认识论的立场”“形而上学的立场”等等,明显为“基本理论”或“基本观点”的意思。理论表意为“立场”的语义传递应当说相当确切。将理论表达为“立场”意,有几个层次应予区分。由小到大说,是秉持一种概念,如“赋予认识论的概念与立场”(第 451 页);或者是秉持一种观点,如“我们能做的事情只是:要么坚持‘观点’和‘立场’……要么相反地,与一切立场和观点之类的东西决裂”14;或者是秉持一种学说,如“黑格尔的立场”15;或者是秉持一个学科的基本精神或要领,如“这是这位思想家对他整个后期哲学基本立场的一个令人惊奇的预见”16;或者是立场与学派或流派的互喻,“只要现象学正当地领会了自己,它就既不是某种‘立场’也不是某个‘流派’”(第 32页)。更加宏大的是,秉持某某主义的立场表达。比如,伽达默尔多次用过“新康德主义的立场”“现代历史主义的立场”“唯心主义的立场”等。这些用法透露了“立场”一词使用的宽泛程度,大到与某种主义同位,小到类同于某种概念和观点,但在总的方向上,“立场”为理论和观点的代表却是明晰而准确的。 第二,立场的本质特征。 1. 立场的主体选择。立场是一种意识表现和行为。相对于一般的意识活动,立场不是随意的见解或感受,而是相对稳定、持久的理性认识。立场可以隐而不显,但作为一种理论态度和倾向,在面对具体事物和问题需要明确表达主体意向时,立场的选择性就立刻突显出来。我们回到海德格尔的那句名言,解析他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当我们在发问前导问题之际,我们就已经采取了那决定性的立场”。17 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在“发问前导问题”之际,发问者“采取”了立场。从时间上看,发问之前要采取态度,表明发问者的主观能动意向;从方式上看,所谓“采取”立场,表明了发问者的主观动作选择。采取这种而不是另外一种立场,就是某种态度和倾向的选择性确定,也是某种理论和观点的选择性确定。发问者清醒地了解,作出这个选择,能够保证在问题提起以前,就有一个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基本向度,一切问题的提起和解决,都将从这里出发,直至获取结果。胡塞尔也有相同的提法:“在这里我只是描述引起伽利略思想的那种‘不言而喻的东西’,并未对它采取某种立场。” “心理学家作为心理学家,在他的研究中不允许有任何立场,也不允许采取任何立场。”18 两位经典作家在立场的所有上,同时使用了“采取”(nehmen)一词,且为毫无歧义的主动语态,应该是对立场的选择性特质的最好说明。关于这个判断,我们还可以从立场的生成方式及过程中找到根据。“历史上的每一位哲学家都实行他的自身反思,都与他那个时代的和过去的哲学家进行讨论,他就所有这些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这种探讨中确定自己的立场”。19 立场是怎样生成的?是在对自身的反思中生成的。这不仅表明立场是主动性的选择,而且表明,人的自我反思,人与其他人的讨论,是选择和确定立场的方式和过程,从立场生成的角度,充分证明了立场的选择性。更进一步的讨论是关于“反思”的意义。立场是经过反思而生成的。在胡塞尔的定义中,通常意义上的反思是“将目光从直向可把握的对象回转到本己的体验之上”,因此,反思不是原本性意识,而是一种意识变异,它要对已思考的东西进行再提问,完全是一种意识行为的自身意识。20 在这个背景下,立场作为不断反思的结果,作为思考的思考的结果,其自主性和选择性进一步突显出来。 2. 立场的意识自觉。立场的自觉,集中表现为立场持有者自觉运用立场置身事物之中,使立场的意向性、决定性得以充分显现。立场一旦展开,解决问题的全部方式,从理解到阐释,从筹划到行动,都要由立场所决定,都要服从和维护立场。这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立场决定理解。在理解和阐释过程中,立场自觉发挥作用,从根本上决定事物的性质。对此,胡塞尔有毫无疑义的表述:“当我们使自己置身于古典主义立场上时,对于由这种态度如何取得全部永远有效的伟大发现,以及有充分理由令前代人惊叹的大量技术发明,我们不是由此洞察而完全了解了吗?”21 这无疑证明了采取并置身于一个确定的立场,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所具有的本质性意义:决定了立场,就决定了态度,决定了以何种姿态和取向来理解和认识问题。二是用立场规整思想。对象的客观思想如何,并不决定于思想本身,而决定于立场持有者的立场展开。海德格尔在对尼采的讨论中说:“我们要明确地把尼采哲学置入那种立场之中,唯从此立场出发,尼采哲学才能够,并且必须展开出它最终本己的思想力量,而且是在已经变得必要的迄今为止整个西方哲学的争辩中展开出他最本己的思想力量。”22 这段话值得认真解析。按照海德格尔的意思,要认识和理解尼采的哲学,必须采取一个立场,即西方哲学传统的形而上学的立场。但是,如何采取和运用这个立场?海德格尔认为要通过“置入”(versetzen),意即将某物放入。由此可见,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立场为先在,尼采哲学在后,只有把尼采哲学置入这个立场,余下的一切才有继续进行的可能。然后是“出发”,要从这个立场出发,而且是唯从此立场出发,尼采的哲学才能够展示自己的力量。不从这个立场出发,尼采哲学就要失去意义。在这个过程中,“置入”本身是一种自觉,“从此立场出发”亦是自觉,尼采哲学因此而“必须展开它最本己的力量”,更是立场的自觉展开。可见,立场的自觉决定了思想的态度及其结果。三是放弃立场同样是一种立场自觉。与胡塞尔主张心理学家“不允许采取任何立场”的观点不同——如果我们把这个“不允许采取任何立场”视为立场中立的企图——海德格尔认为,“立场中立其实只有作为一种立场才能成其所是”。在他看来,所谓立场中立者之所以要采取中立,核心是要克服“迄今为止始终有立场的哲学的片面性和先入之见”。由此可以看到,立场中立者的选择或者说中立立场的采取者是有目的、有选择的,同样是一种立场自觉,尽管海德格尔说:“作为每一种哲学本质性的必要的嫁妆,哲学的这种立场特征是不能通过对它的否定和否认来消除的。”23 3. 立场的单向度姿态。胡塞尔认为,所谓立场是意识对意识对象的存在与否持有的判断。立场是“设定”和“执态”。从前者的意义上讲,“设定”就是一种命题行为,这个行为对意识对象的存在与否作出判断。从后者的意义上讲,“执态”也是要“设定意识的对象(主要是客体化意识的对象)是存在着的或不存在的”。24 由此可见,在胡塞尔那里,无论从什么意义上分析,立场与存在的关系都是一个单向矢量,立场的指向是单一的,不可逆的。立场决定存在,而非存在决定立场。对于这一点,还有一个与执态同类的概念可以证明那就是“追求”。胡塞尔认为,“在正常感知的本质中包含着‘追求’的因素,在它的较高阶段上,追求是一种“带有目的设定的认识意愿”,在感知行为的过程中,带有目的设定的认识意愿“将更切近对象,更完善地占据对象”。什么是“带有目的设定的认识意愿”?就是带有立场的意愿。这个立场本身含有自身的目的,在目的的驱使下,去设定或执态对象。什么是“更完善地占据对象”?就是让对象服从立场,成为立场的证明,使对象与立场一致。如此,立场的单向度姿态彰显无疑。再来看海德格尔是如何在立场的指使下切近并占有对象的。例证之一,“我们所谓的‘形而上学基本立场’是为西方历史所专有的,而且从本质上参与规定了西方历史”。25 形而上学的立场,参与规定了西方历史,使得西方历史成为今天这样,而不是那样的面貌。更进一步,“只要此类立场将来还为人们所尝试,则以往的东西作为未被克服的东西,亦即作为未被居有的东西,就将依然发挥作用”。26 这个“未被克服”和“未被居有”的东西,就是尚未被形而上学立场所规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若要发挥作用,只有参与形而上学立场的规定,成为这个立场的命题和意愿。这样说的根据在哪儿?海德格尔说:“‘形而上学的’指示的是一个领域,这个领域只有通过一种基本立场的结构才展开为一个形而上学的领域。”27 例证之二,在论及尼采的思想时,关于所谓轮回学说是否具有一个形态,海德格尔说:“一个形态就只有根据一种基本立场才是有可能的,而我们通过我们自己的方式为尼采思想预设了这样一种基本立场,那么,在尼采的哲学中,使一个形态成为可能并且要求着这个形态的那个东西就将活跃起来。”28 这里有三层意思:第一层,“一个形态就只有根据一种基本立场才是有可能的”,意即任何事物,包括思想、学说,要成为一种形态,必须根据立场的规定才为可能,立场决定视界,有了立场,思想的碎片可以凝聚为态,成为一种“真理的内存结构”;没有立场,思想终将是碎片,永远是一种“非完成形态”。29 第二层意思,“我们”“为尼采思想预设了”一种基本立场,证明了在这个问题上,尼采是没有立场的,因此,他的轮回学说没有成为形态;当“我们”为尼采思想预设了一个立场,确切地说,是海德格尔把自己的立场从外部强加给尼采,其余的一切才得以继续进行。第三层意思,因为有了这个立场,“使一个形态成为可能”,立场决定了事物本身,而非事物生成立场;同时,那些本与形态无关的材料,那个“无形态性”和“非完成形态”,都会被立场调动起来,成为参与形态结构的合法要素,推动和保证这个学说成为完成形态。在这个过程中,立场的指向与结构作用完全是单向度,立场决定一切,立场具有改变事物面貌的无反冲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小说和犹豫不决
- 下一篇:叶嘉莹与古典文学名家缪钺十年合作词学专著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