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野草》:绝望之境的永恒反抗


    《野草》是鲁迅惟一的一本散文诗集,出版于1927年。此书文章多是鲁迅针对不同的情由所抒发的感慨,其展示的生命哲学皆源于个体的生命体验,正如李欧梵评价的那样,是“个人杂感的诗意的变体”。虽然它没有一个内在的严密系统,但是我们却可以对这些文章大体分类从而进行关联性阅读。
    鲁迅在写作《野草》时,正值翻译厨川白村的文艺论著《苦闷的象征》,他在译序中说道:“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而其表现法乃是广义的象征主义”,这段话也恰好贴合了鲁迅当时的心境。在《野草》中,我们会发现大量荒诞怪异、玄妙奇美的象征意象,也正是这种讳莫如深的创作为《野草》留下了极大的阐释空间,幽邃、神秘,布满了一种难以明晰却又时刻引人思索的艺术魅力。
    《野草》的写作正值鲁迅人生的低潮期,人生理想的破灭, 带来惨痛的打击。1906年《新生》的流产,使他“感到未尝的无聊”,并有“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的悲哀和寂寞。后来,“五四”运动曾给他带来了暂时的希望,他投身其中,并为《新青年》等报刊写稿,创作的小说和杂文获得了广泛的影响。可时间不长,“五四”的逐渐退潮熄灭掉了他蓬勃高涨的战斗激情。如他所说的“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站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而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同时,来自家庭内部的纷争,导致兄弟阋于墙,还有在女师大事件中被卷入学生政治运动中,与各学者展开的口舌论争等等,都让他身心疲惫。于是在《野草》中,鲁迅艰难地体味着苦涩的孤独,与周围的世界保持着一种审视的距离,在孤独中守望、自省自己的境遇。燃烧自己的死火,做娼妓的母亲,无物之阵中的战士,它们是他反观、解剖中的自己,它们两难的生存处境是他苦恼的体现。
    1926年12月16日,鲁迅写信给许广平,说:“我先前何尝不出于自愿,在生活的道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而现在呢,人们笑我瘦弱了,连饮过我血的人,也来嘲笑我的瘦弱了。”这段沉痛的内心剖述,像极了《颓败线的颤动》中抒写的那种巨大的痛楚与失落。文中一份无私的爱换来的是痛彻心扉的背叛。关于这份爱在背叛中的境遇让鲁迅思索了许多。
    鲁迅用老妇人的悲剧来寓意一个战士的悲剧,老妇人内心有如此复杂的情感而无法表达的时候,她的愤怒和痛苦让她的颓败而松弛的身躯全面地颤动了。这是内在的情感难以抑制而产生的外在身躯的不由自主。这身躯的颤动点点如鱼鳞,每一鳞都起伏如沸水在烈火上,空中也即刻一同震颤,仿佛暴风雨中的荒海的波涛。如此强烈的身躯的颤动必需极大的心力作用。作者用外在身躯的变化来写内在思想和灵魂的纠结困厄,真是形象深刻,震颤人心。
    同样,我们可以联想到,与兄弟决裂的鲁迅,想必内心也是这般的凄楚,老妇人被遗弃后的痛苦感正与鲁迅被抛弃后内心世界无法忍受的失落感和徒劳感相契合。但鲁迅的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他恨而不愿,爱而不能,弃而不舍。这种情感颇似老妇人无词的言语和由无词的言语而发出的洪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