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什么样的品格与境界奠定了现实主义的魅力(2)


    现实主义是有机体系
    虽然现实主义自19世纪50年代产生以来,在国内外的文学流变中,涌现出不同的形态,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但就其基本的特征来看,基于“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内核,突出真实性,重视客观性,强调典型性,都是具有贯穿性的基本要义。
    张江:在我看来,现实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或者说最鲜明的理论个性,就是它强烈的与现实交互作用的冲动和品格。这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现实主义创作对现实的关注和倚重,包括真实性、客观性、典型性的诉求;其二,现实主义创作对文艺作品认识现实、理解现实、干预现实功能的追求。两个方面互相支撑,彼此策应,构成了现实主义的核心理念。
    崔志远:虽然现实主义自19世纪50年代产生以来,在国外和国内的文学流变中,涌现出不同的形态,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但就其基本的特征来看,基于“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内核,突出真实性,重视客观性,强调典型性,都是具有贯穿性的基本要义。
    这里最为重要的基点是真实性、客观性、典型性。而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客观性、典型性,并非单摆浮搁,互不相干,而是相辅相成,紧密勾连。可以说,真实性的要义在于真实表现“现实关系”的认识方法,典型性是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思维方式,细节真实则体现为细节描写的特征性手法,这样三个层面,内在地包含了历史感的人文精神、理想精神和科学批判精神在内的理性精神。三个层面不仅密切相关,而且和理性精神紧密相连:愈是追求文学表现的客观真实性,便愈要强调创作主体的理性精神;反之,创作主体的理性精神越强,越能实现文学的客观真实性。如此,文学便具有了“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
    强调客观真实性的认识方法,是现实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马恩之前的现实主义有两个重要命题:“模仿自然”和“再现生活”。马恩将其升华为“真实地描写现实关系”,包括:历史发展的具体阶段上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影响整个社会生活发展的现实关系,即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走向;“最现代的思想”,即时代的先进思想精神,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精神和审美情操。如此,将“自然真实”与“生活真实”上升为“历史本质真实”。
    “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实际上强调的是典型化的思维方式。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典型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古希腊以来一直把典型视为类型,启蒙主义时期方有“个性说”。见解独到的是歌德的“特征”论和黑格尔的“完整的性格”论。恩格斯则在此基础上提出:“每个人都是一个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二是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马恩之前大都强调环境对人物的单向影响,黑格尔的“情致”说看到“情境”和“情致”的相互作用。恩格斯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则是对人物和环境辩证关系的整合性思考。二者的联系愈充分,人物性格便愈典型,对“现实关系”的反映也就愈深刻。
    细节真实,实际上要体现为细节描写的特征性手法。即强调细节的真实性和整体性。最早关注细节描写的是狄德罗,对细节描写和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是巴尔扎克,但对细节整体性关注不足。恩格斯提出“细节真实”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结合,强调“我们要不知道这些细节,就看不清总画面。”这无疑对典型化的艺术思维提供了保障。
    上述三个层面紧密联结相互作用,从认识方法、思维方式到特征性手法,从宏观到微观,层层制约和步步落实,反过来又从微观到宏观层层保证和升华,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