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的坚守和发展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8:11:50 人民日报 newdu 参加讨论
对话人:张 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吴义勤(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教授) 迟子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作家) 李运抟(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 贺绍俊(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核心阅读 现实主义之所以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主潮,既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也是由中国人的审美传统和审美习惯决定的 我们对现实主义的理解存在误区,以为现实主义就是大地的尘埃,而与云朵无缘。这使得某些冠以现实主义名目的作品显得粗鄙、浅薄,展览的不过是一片片失去水分的叶片,而一些所谓的浪漫主义作品,散发的却是陈腐、迷离倘恍的气息 坚守现实主义审美的客观性原则,要特别注意形式变革与相关思考的结合,不管使用怎样开放的艺术手法,采取怎样特殊的思维方式,目的都是辞能达意 现实主义经历不断的蜕变和洗礼,更为丰富多彩,当代作家的文学观早已越出传统现实主义的疆界,但同时,我们仍能明显感受到现实主义精神对于作家把握世界的强大影响 张江:由数量到质量的跃进,由“高原”到“高峰”的攀升,无疑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文艺的主要任务。如何使这种跃进和攀升成为可能?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文艺创作上,仍然要坚守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现实主义始终是文学主潮 吴义勤: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至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70年里各种文学思潮风云激荡,但现实主义始终是当之无愧的文学主潮,这表现在: 其一,中国当代文学各个时期最优秀的代表性文学作品都是现实主义作品。从“三红一创”到《伤痕》《班主任》,从《陈奂生上城》《平凡的世界》到《白鹿原》《秦腔》,从《红高粱》《尘埃落定》到《繁花》,一部部现实主义力作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一条割不断的主线。 其二,中国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的典型人物形象都是由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梁生宝、朱老忠、陈奂生、李顺大、余占鳌、孙少平、白嘉轩、庄之蝶……文学是人学,中国当代文学丰满的人物形象谱系正是其文学成就的最大体现。 其三,现实主义有着自我孕育、自我调整、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至今还没有一种文学潮流可以挑战现实主义的地位。 上世纪50—70年代,现实主义被定于一尊,其表现形态趋于单一和狭窄,概念化、符号化、主题先行的倾向风行,现实主义被扭曲和异化,其形象大打折扣。70年代末到80年代,新时期文学在“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潮流中,开始了对“写真实”和“真实性”的回归与呼唤,现实主义全面复苏。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得到全面修复,文学激起了全民族的共鸣。80年代中期,纯文学的呼声构成了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反思,现代主义和先锋派文学回归文学的主体性和本体性的主张与实践,虽然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审美品质,却并没有取代现实主义写作的强大惯性,现代主义和先锋派文学也最终走向了对现实主义的回归与融合。随后,从80年代末至今,新写实、新状态、新生代写作又开辟了现实主义更丰富的形态,现实主义文学呈现出了“无边的现实主义”的特征,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各种潮流与主张都被吸纳到现实主义的旗下。 现实主义之所以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主潮,既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也是由中国人的审美传统和审美习惯决定的。一方面,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天然地对现实主义有亲近感。人们希望借助文学这面镜子看到现实、认识现实、理解现实,希望通过文学来回应对现实的关切,来表现现实的问题。另一方面,源远流长的文以载道的传统,也使中国人对现实主义文学情有独钟。“五四”以来,改造国民性、启蒙现代性一直是文学的追求与梦想,用文学教育人、感化人,用文学推动历史、改造社会,一直是文学的神圣使命。为了实现这一使命,可以说现实主义优势独具。而今天,表达中国经验,讲述中国故事,更使现实主义有了大展身手的舞台、迎来了再创辉煌的机遇。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阐释的边界
- 下一篇:围观作家“财富”,莫如关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