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评说70年(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10:11:18 中国作家网 邹 理 参加讨论
还有一批朝鲜留学生在硕士论文中将周立波与他们本国的作家作品进行比较。比如金宽雄的《前社会主义阵营文学中的农业集体化题材小说比较研究》(2007年)、崔盛学的《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与李箕永的“土地”比较研究》(2007年)和安太顺的《中朝土地改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比较》(2007年)。他们的论文对两国的农业集体化与土地改革题材小说进行了对比,重点比较了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与朝鲜作家李箕永的《土地》。他们从两国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作家经历、文学思想、创作目的等入手,考察中朝两国作家、作品的异同。虽然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在创作时间与主题上都与朝鲜作家的创作相近,但这些研究未能揭示出两者间的事实联系,因此这种对比显得较比生硬和牵强。 上述研究对周立波在中外文化交流与文学翻译中的贡献做了不同层次的总结与探讨,丰富了对周立波的整体研究。但他们共同的问题是不够系统和深入,没有揭示出周立波与外国文学之间的深层关系,因此在该方向上的研究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综观周立波的创作,我们看到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固定存在。事实上他的作品除了受具体的外国作家与作品的影响之外,也受到了当时风行于中国的现实主义尤其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思潮的重要影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从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被提出来后,立刻被左翼无产阶级文学家们介绍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更是被作为一种革命纲领,成为衡量一切文学作品的标准。在这段时期,所有作家的创作都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变化发展保持着同步关系。生活在这段特定历史时期的周立波也不例外。身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个“文化场”内,周立波必然要受到形成该场的政治、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而且他也会受到这个文化场自身整体变化的影响。反过来,作家个人也会对整个场的变化、发展起作用。因此对周立波的研究就不能局限在他的单篇作品上,而应放在中国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接受的整体格局中进行考察。周立波对外国文学的接受有一个由学习到逐渐深入了解,并且内化为自己的创作源泉的过程。因此笔者质疑当代文学史将他定位为一位纯粹的乡土文学或是农村题材文学作家是否合适,并希望能对周立波重新定位。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批评的伦理
- 下一篇:关于“强制阐释”的概念解说——致朱立元、王宁、周宪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