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山乡民俗风情的抒情诗——评周立波长篇小说《《山乡巨变》》(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10:11:00 中国作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对劳动者的自信 《山乡巨变》所描写的是一个美丽而贫困的山村——清溪村在1955年初冬至1956年的上半年之间围绕土地所有权所发生的巨大的变化和由此而产生的家与家之间、兄弟之间、夫妻之间、父子之间的种种矛盾冲突及其产生的一系列心理的、感情的巨大变化。而巨变的核心是土地的所有权问题,土地和小说中的所有人物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周立波极其巧妙地把关于“土地神”的民俗和作品的主题融为一体,既开门见山,又高屋建瓴,十分自然,十分贴切。开头第一章由“上篇”提纲挈领的人物,即“派”进来贯彻合作化政策的干部共青团县委副书记邓秀梅“入乡”时的所见所想,生动描写了千百年相沿成习供奉“土地”神的习俗及其相关庙宇——“土地庙”: 走到一座土地庙跟前,看看太阳还很高,她站住脚,取下被包,坐在一株柞树下边的石头上,歇了一阵气。等到呼吸从容了,她抬起眼睛,细细观察这座土地庙。庙顶的瓦片散落好多了,屋脊上,几棵枯黄的稗子,在微风里轻轻地摆动。墙上的石灰大都剥落了,露出了焦黄的土砖。正面,在小小的神龛子里,一对泥塑的菩萨,还端端正正站在那里。他们就是土地公公和他的夫人,相传他们没有养儿女,一家子只有两公婆。土地菩萨掌管五谷六米的丰歉和猪牛鸡鸭的安危,那些危害猪牛鸡鸭的野物:黄竹筒(黄鼠狼)、黄豺狗、野猫子,都归他们管。农民和地主都要来求他们保佑。每到二月二,他们的华诞,以及逢年过节,人们总要用茶盘端着雄鸡、肘子、水酒和斋饭,来给他们上供,替他们烧纸。如今,香火冷落了,神龛子里长满了枯黄的野草,但两边墙上却还留着一副毛笔写的,字体端丽的古老的楷书对联: 天子入疆先问我 诸侯所保首推吾 这一段细致的描写,旨在告诉人们,土地庙虽已陈旧破落,香火冷落,这是因为新社会共产党不信迷信,然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土地却是“天子”、“诸侯”等都首先关注的重要问题,现在虽说“天子”、“诸侯”已经进了历史的博物馆,但是土地仍然是农民的命根子。代代相承的民俗习惯使农民和地主都相信土地菩萨掌管“五谷六米的丰歉”和“猪牛鸡鸭的安危”的传说,要求其“保佑”。因此作品通过对土地菩萨这一民俗禁忌的描写,由邓秀梅提出了土地问题的重要性,她说:“天子、诸侯,都早已进入了博物馆,但是这副对联不也说明了土地问题的重要性吗?”这就开宗明义形象地说明这部小说的主题,就是解决土地的所有权问题,同时,也加重了邓秀梅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分量。 [次页标题= 导航短标题=]而小说的结尾,即在“续篇”的最后一章《欢庆》中,又以“续篇”的提纲挈领的人物,本土“涌”现出来的合作化的带头人李月辉和本地德高望重的老人李槐卿的对话,一方面表现了对土地的重视:“土能生万物,地可纳千粮”,另一方面则艺术地表现了组织起来的农民对土地神的蔑视,对劳动者的自信: “从前人在土地庙门前,最爱题这副对联:‘土能生万物,地可纳万粮’。这是确情,一点也不是迷信。”李槐卿说,他的眼睛放在土地上。 “土地没有手,就会荒废,手是万能,真是么子人所言,‘劳动人民两只手,工作起来样样有’。”李月辉仍然着重歌颂手。 作品中通过贫农陈先晋的“恋土”、贫农盛佑亭的“申请”、社长刘雨生的“婚变”、富裕中农王菊生装病和夫妻假离婚、以及中农秋丝瓜的“宰牛风波”等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还有陈先晋带着自己的二崽陈孟春“偷偷摸摸去敬土地菩萨”,请“财神”等情节无一不是围绕 “土地”而发生的。整部作品的开头和结尾都描写土地庙这一祭祀民俗,通过人们对这一祭祀民俗的前后不同看法,写出了农民由对“土地”的依赖性转变为对自己力量的自信,这种由对“土地”、对神的迷信转而为对劳动者自信,是站立起来、组织起来的农民的思想的一大飞跃,是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这就是《山乡巨变》整部小说的核心所在,主题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写小说与文学翻译是互通的
- 下一篇:怎样讲述中国故事与中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