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80后的作品单薄 在主体性的构建上存在短板(2)


    面对西方文学心态更平和
    不少论者提出,中国当代文学是建立在模仿西方的基础上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社会处于一种被孤立和自我孤立的状态之中,和西方世界几乎割断了联系。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学逐渐被翻译引进,对当时作家的影响和冲击是巨大的。绝大多数如今当红的作家,目前所取得的文学成就,几乎都是依靠模仿西方文学而逐渐建构起自己的文学版图。他们的文学滋养,喝的第一口奶,与破门而入的西方文学难脱干系。
    比如,在写作技法上,阎连科较多地接受、借鉴了欧洲文学、俄罗斯文学和拉美文学,甚至日本文学。而莫言,更是被奉为魔幻现实主义大师。所以,中国有一批被称为“中国的卡夫卡”“中国的博尔赫斯”“中国的马尔克斯”等诸如此类名号的作家,这将中国50后、60后、70后模仿西方小说而成功的事实,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了。
    80后作家不一样。他们成长的时代,早已改革开放,西方的译著已经泛滥地被翻译引进,阅读西方作品,早已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再者,80后正好赶上高等教育全面普及的时代,绝大多数人都能上大学,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在知识体系上是健全的。他们外语普遍不错,大多还曾留学海外,能直接阅读西方原著。正是因为接受过更完整的文学教育,所以80后作家在面对西方文学时,心态更平和,西方文学中心论的意识要弱很多。
    80后作家虽然同样大量阅读西方作品,但他们很少愿意模仿。因为这种与名利与成败相关的写作,不是他们青春生命的第一需要。
    不再过度依赖纸媒
    传统作家自有其一套严格的生成机制,先在县市级小刊物发表作品,之后是省级刊物,再后是国家级大刊物。在这个过程中,组织上花钱开研讨会,为作家争取更好的发展平台,以及设立各类名目繁多的奖项,通过行政资源,为作家创建知名度,其内部俨然有许多或明或暗的方式,是一种逐渐强化的,甚至有时是强行推介的过程。
    也由于传统文学资源有限,加上主流批判标准和准入机制,使得老一代作家格外看重纸媒,尤其是一些文学大刊,能在上面露脸,被视为写作成功的标志。80后开始写作时,网络已经广泛普及。网络不像传统媒体那样,拒人千里之外。所以,80后文学不像上几代作家那样过度依赖纸媒,而是出现一种自发的状态,进入了一种更为生动的自然状态。
    70后作家任晓雯说过,那些执掌话语权的人,高呼网络文学甚至80后文学是商业操作的产物。但真正的原因,是商业挑战了权威。商业发展,网络崛起,打破了当下单一的文学势力。一位作家,哪怕不被学院趣味接受,也可在商业社会、网络时代冒尖儿。
    最近,一些文学爱好者或文学机构,通过微信建立了发表平台,无论从推广面还是阅读量来讲,恐怕都要大于传统纸媒。另外,不少诗歌爱好者,在微信平台朗诵诗歌,朋友圈的人只要打开微信,就能听到朋友的朗诵——这是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所以不是说新的媒介使得文学衰落了,相反,是新媒介扩大了文学的参与度,真正热爱文学的人没有减少,只是参与者发生了质的变化。
    从批评家的角度来说,过去因为传统刊物单一,作家数量单一,批评家和作家基本上形成了水乳交融的关系,更有甚者沦为互相吹捧,一个鼻孔出气。80后文学的生态已然发生变化,现在或未来批评家的职责,就该到更广阔的网络大海里去打捞好作品,这更加考验批评家的眼光。如果年轻一代的批评家还像上几代批评家一样,只关心主流刊物和出版物,那么显然不会是一个成功的批评家。
    80后的写作是更广泛、更深入、更底层的写作,它需要引起关注。他们的确是一片茂密的文学森林,其中每一棵小草都在写作。
    不过,虽然80后文学的特点显著,写作群体也很庞大,但因为阅历、生活经验、艺术格局等问题,不少80后的作品还显得单薄,在主体性的构建上,在如何书写现实等问题上,还是存在一些明显的短板。这些都需要不断努力,加以改进。
    (作者单位:云南人民出版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