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文学存在方式的变迁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4:11:11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旭 参加讨论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文学存在方式有了质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学文本的变革、文学传播模式的转变和文学审美范式的变迁。 【关 键 词】互联网时代 文学存在方式 文学传播模式 【作者简介】李旭,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和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文学理论言说者的身份认同研究”(10BZW009)的阶段性成果,同时得到国家留学基金“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 (201409805008)的资助。 纵观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每一次具有革命意义的重大变革都与媒介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每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兴旺发展都伴随着某种媒介技术的鼎力支持,技术的更新和变革给文学艺术的发展注入动力和生机,网络时代的文学存在方式也因为媒介技术的发展而有了质的改变。 互联网时代文学文本的变革 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文本一般是指用书面语言组成的文学话语形态,这种话语形态的物质媒介载体是纸张,传播思想感情的媒介载体是语言,创造者是单一的作者,而互联网时代的文学文本则有了根本的不同。超文本的出现是互联网时代文学文本变革的根本所在。“超文本(hypertext)”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德特•纳尔逊于1963创造,“hyper”在希腊文中有“超”、“上”、“外”、“旁”等含义,纳尔逊认为“超文本”是“非序列性的写作(non—sequential writing)——文本相互交叉,允许读者自由作出选择,最好在交互屏幕上阅读。根据一般的构想,这是一系列通过链接而联系在一起的文本块,这些链接为读者提供了不同的路径。”【1】牛津英语词典对“超文本”的解释是:“一种并不形成单一系列、可按不同顺序来阅读的文本,特别是那些以让这些材料(显示在计算机终端)的读者可以在特定点中断对一个文件的阅读以便参考相关内容的方式相互连接的文本与图像。”【2】可见,超文本的“超”其实是将传统文本按照先后排序的线性结构“打乱”,你在阅读一个文本的时候,轻点鼠标就可以跳到另一个界面浏览其他文本,超文本文学作品再也没有真正的中心和固定单一的阅读模式,它的创作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像、动画、声音,它的主题多元化、分散化,它的读者也有更多的选择性、自主性和参与创作性,例如美国作家马修•米勒1996年发表的超文本小说《旅程》,被认为是网络超文本小说的典范。这部作品本身就是一幅美国地图,上面有纵横交错的公路和地名的标志。随着故事的展开,主人公将走遍美国,为两个不是自己子女的孩子寻找他们的母亲,【3】读者自己用鼠标在地图上选择旅程,所以整个小说没有结尾,它是一个开放方式的文本,也是一个读者真正参与创作的文本。超文本文学的去中心化性质、开放性结构、自由选择性阅读方式、多种艺术形式的文本形态,对传统文学理念产生了颠覆式的冲击,不过超文学文本也有一定的局限,如过于注重超链接式的形式“拼贴”、只能在网络发表、技术要求较高等,但是随着互联网日益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超文本文学也会有一个广阔的发展前景。 除了超文本,交互式文本的出现也打破了传统文本以作者为导向的文本形态。【4】交互式文本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一人为主,多人补充创作出来的文本,如BBS跟帖小说《风中玫瑰》,就是由作者与众多读者的多次互动中共同完成的;另一种是大家一起参与不分主次、接龙式完成的文本。例如2005年由作家李佩甫创作“龙头”,2569名手机用户接力创作的我国首部手机短信接力小说,从8月开始到9月结束。小说的龙头为两大主线:“言情”和“悬疑”。通过评选最后从中选出了62篇组成了两部各有两千多字的短信小说,其中《粉色陷阱》为言情小说;《夜色深处》为悬疑小说。2005年11月以每部5000元的价格被上海掌上灵通公司购得在短信、多媒体、网络传播方面的使用权。【5】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晁补之词编年匡补
- 下一篇:拉美文学皇冠上的明珠——纪念《百年孤独》出版5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