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和传承鲁迅立人为本的精神——写在鲁迅诞辰135年之际(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10:11:44 中国社会科学网 缪迅 参加讨论
如果说《一件小事》是从正面赞美底层民众的美好心地,那么,《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等则是以更为曲折跌宕的情节来展现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揭示社会的残酷与不公。祥林嫂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鲁迅通过对这个美丽、善良、勤劳然而却命运多舛、悲苦无告的劳动妇女典型的塑造,无情揭露了那个吃人的社会对底层百姓身心的摧残。从中可窥见鲁迅对底层民众始终怀有的悲悯之心、博爱之心。 与《祝福》《药》等现实主义作品相比,在《故乡》中,我们更能直接地、仿佛面对面地触摸到鲁迅悲天悯人的心情。通过对童年好友闰土倍受煎熬的生存状态的叙述和对当时的农村民不聊生、日益凋敝情景的描写及相关的抒情,在一个更为宽阔的视野展示了鲁迅时刻关注民生、将底层民众的疾苦付诸笔端、对底层民众倾注一腔同情心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本情怀。 可以说,鲁迅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一个永远为人民所尊崇、纪念和学习、效仿的人道主义楷模,跟他一生始终怀有一颗爱民之心,一生身体力行,始终关注民生疾苦,尽己所能地期盼民众生存状态能有所好转是分不开的。 现在,全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精准凝练为“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的精髓就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要真正地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从当下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眼,来有效地加强和谐社会的制度层面建设,来持续而坚定不移地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转变为活生生的行动实践。 时光飞逝,135岁的鲁迅却并未离开我们。鲁迅的精神、鲁迅关注民生的人文情怀和人道主义理想不会随着时光流逝而消退。在纪念鲁迅诞生135年、逝世80周年之际,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对鲁迅的一番赞颂,更需要结合当下推进“五大战略”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伟大实践,像鲁迅那样对人民群众尤其是俗话说的“草根”阶层、弱势群体倾注满腔的热情。居庙堂之高不忘社会底层人民之苦,处繁华之地心存百姓之忧。不妨从关心身边的人做起,从关心诸如农民工子弟入学、社区里孤寡老人的生活起居、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残疾人生活保障乃至关爱身边患大病重病的同事或朋友等等做起,尽自己的可能给予关怀和帮助。做好这些虽不太起眼但对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好事、善举,可使我们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的浮躁、自私、冷漠与矫情少一些、再少一些,也可使我们离鲁迅精神的真谛近一些,再近一些。如是,鲁迅和多少年来中国人民所孜孜追求的理想的、和谐的大同社会,才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古希腊修辞学与德性教育
- 下一篇:生命的长度、高度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