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在胡仁乌力格尔中的传播与接受(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8:11:18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冯文开 魏永贵 参加讨论
明清小说在胡仁乌力格尔中的传播与接受较为复杂。首先要提及的是,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许多汉人迁徙到内蒙古东部地区,与蒙古族百姓聚居在一起,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将明清小说中的故事传授于从事半游牧、半农耕生活方式的蒙古族百姓;其次,清中叶以来,明清小说开始被译成蒙古文,蒙古族百姓通过这些蒙译本接受了明清小说;再次,一些通晓汉文学的蒙古族人拿着汉文的明清小说直接向蒙古族百姓介绍和解说。还需要指出的是,一些明清小说是先被满译,然后由精通满文的蒙古族文人将满译本蒙译,先传到内蒙古东部地区,再传至蒙古族百姓。 经由这些途径,明清小说走入蒙古族百姓的口耳之间,自然而然地成为胡仁乌力格尔的题材,其中明清小说蒙译本对胡仁乌力格尔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研究明清小说在胡仁乌力格尔中的传播与接受,首先要系统整理明清小说在内蒙古东部地区蒙古族中的流传和翻译情况,以及胡仁乌力格尔中与明清小说相关的说唱曲目,并将胡仁乌力格尔的这些演唱曲目与蒙译本并置比照,整理出蒙译本在胡仁乌力格尔中与之对应的曲目。结合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内蒙古东部地区蒙古族的社会历史、生活方式变迁的宏观背景以及满译本在蒙古族中的流传情况,较为科学合理地回答“胡仁乌力格尔如何形成”,“其生成条件与发展规律是什么”,以及“胡仁乌力格尔为何独在内蒙古东部地区蒙古族百姓中产生”等与胡仁乌力格尔的起源与发展相关的系列问题。 其次,对同题材的明清小说与胡仁乌力格尔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英雄观念、宗教思想、审美情趣、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以及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等诸多内容方面以及叙事语言、表现方法、审美方式等诸多艺术形式方面展开比较研究,阐述蒙汉文化的差异及其体现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特征,进而揭示蒙满汉文化关系相互影响的特点,以及蒙满汉文化碰撞、交流、吸纳、认同的历史过程。 最后,以同题材的明清小说与胡仁乌力格尔为案例,阐述胡仁乌力格尔对明清小说在情节主题上的蹈袭、截取、连缀等,以及对明清小说在人物形象、语词、诗赋等诸多方面的删减、增添、重构等,归纳其内在规律。同时,将胡仁乌力格尔置于胡尔奇、受众等诸多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非物质的生态环境中,将胡仁乌力格尔的创作、说唱与流布视为同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揭示胡仁乌力格尔彰显的口头文学的诗学特质。 对明清小说在胡仁乌力格尔中的传播与接受的研究,能够为明清小说的传播与接受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视角,拓展明清小说接受与传播研究的发展空间,丰富明清小说的传播史和接受史。值得指出的是,胡仁乌力格尔的生成源自蒙汉文化的交流,其主要的曲目多源自明清小说。在表演形式上,它不仅具有蒙古族口传文学的特点,也学习了汉族的评弹、鼓书、戏剧等舞台艺术的优长;在音乐上,既沿用了蒙古族传统民歌的典型形式,也参照了汉族民间曲艺的体式特征,具有曲牌化甚至板腔化的倾向。这也决定了需要在古典学、口头诗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音乐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宏阔视野中,综合多种研究范式和理论方法,对明清小说在胡仁乌力格尔中的传播与接受展开研究,形成多学科视野中研究明清小说在胡仁乌力格尔中的传播与接受的学术方向。 (本文系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胡仁乌力格尔(300部)整理与研究”(13&ZD13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唐宋词本体特征的表现形式
- 下一篇:向刷屏的抗洪勇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