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风高范远 梅贞月洁——读陈亮词《点绛唇·咏梅月》(2)


    这首词题为咏梅月,而实际上意在咏梅,梅为主,托梅以言志;月为次,借月以陪衬。梅月相依,梅贞月洁,肝胆相照。
    上片写景,写月下之景,即月下之梅,同时亦抒发了对梅的相思之情。作者开门见山便直抒胸臆,表达思梅之情,“一夜相思”。我们知道,“相思”多指男女相悦而无法接近所引起的想念。如,宋刘过《贺新郎·赠张彦功》词:“客里归鞯须早发,怕天寒,风急相思苦。”而这里作者却因梅而彻夜无眠,思梅之深切,以至于形体消瘦,容颜憔悴的程度。何以见之?下句“水边清浅横枝瘦”,着一“瘦”字便和盘托出,境界全出了。正是因为思梅之深,梅在作者心目中地位之神圣化,所以在写梅时,便在一句之中暗引宋人林逋的两首令世人叹赏的咏梅名句。林逋《山园小梅》二首之一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以及他的《梅花》诗中“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句子。作者恨不得在一句之中将所有的咏叹梅花的佳句囊括其中,且似乎不露斧凿之痕,可见作者爱梅之深,思梅之切了,亦可见作者观察梅花之细致深刻以及深情缱绻的梅花情结了。
    写罢梅花,接着把月也带出,以便为下文写梅香铺垫。“小窗如昼”,这是写月。梅似乎只有置身于皎洁的月光之下,才格外显得有风姿和韵味,何以如此?我们看林逋的写梅佳句,也是如此。正是在明月这一背景之下,才有梅花的疏影横斜,清浅倒影;才有清幽香气,随处飘散。这样以来,一切都显得那么天然凑泊,素淡朦胧,艳丽无比,妙趣无穷。倘若没有了月光,则一切皆为平板单调,毫无韵味了。南宋词人姜夔也不能仿此自度出《暗香》《疏影》二曲了。写梅喜用月显,陈亮此词极有可能是对林逋的因袭,如他在《好事近·咏梅》中写道:“月华如水过林塘,花阴弄苔石。欲向梦中飞蝶,恐幽香难觅。”又是一例。
    “情共香俱透”句,这便是写梅香了。月下梅香,色香俱佳,令人妙不可言啊!这里作者使用一“透”字,炼字极佳。一方面将自己的思梅之情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即“情透”;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梅花的香气散发出到极为充分彻底的程度,即“香透”。更主要的是作者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品质也在这月光下玲珑剔透地展现出来。行文至此,可谓人梅相容,神香俱佳。作者也已将自己和梅花融合在一起了,梅花简直是作者的化身。“水边”句之梅的形象,其实就是作者自己的形象表达;“水边清浅”,是梅生长之处,可谓作者自身所处的时代环境的婉曲表达;“横枝瘦”,写梅花的风情神态,这不也是象征作者瘦硬不屈的个性与风骨吗?
    总之,词的上片,写了月下之梅,窗内之人。将月的清幽之美,人的相思之情以及梅花的暗香浮动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也可以说是月美、情美、香美这三美和谐地统一起来了,给人们展现出了一幅立体的月夜寒梅图。
    下片主要是抒情言志。过片开首“清入梦魂”,承接“情共香俱透”而来。陈亮作词似乎喜欢用“清”字,在他的九首咏梅词作当中,共出现“清”字 9 次,其他的如“香”字 7 次,“芬”字 1 次,“瘦”字 3次,特别是“清”、“香”二字的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此词亦可见一斑。这里的“清”,即指月亮的清辉,也指梅花的清香,二者共同营造了和谐温馨而又朦胧飘渺的境界!这正是作者所向往的精神境界,也正是作者高风亮节的内心世界地曲折反映。“千里”句暗用苏轼词《水调歌头》中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句中关合着一个“月”字,既照应了上片明月背景之下的相思之情和披肝沥胆的心灵表达,也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政治理想的孜孜追求。可谓情思婉转,意境绵邈,含蓄蕴藉。
    “君知否?”三字,紧接“千里人长久”而来,是作者的对明月的热情呼号,实际上,等同于屈原的“问天”。作者的明月之问,实际上是叩问苍天,引人注意,发人深思。天上的明月啊!您知道我的内心吗?作者的心志有谁可知?向谁可诉?那只有向寥寥可数的志同道合的志士仁人去说。而这些寥若晨星的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却遭受朝廷的排挤与打压,于是,作者只有托明月而问苍天了。因此,“君知否?”之问,感情沉痛,情绪激昂,笔力千钧,是作者愤懑之情的发抒,是意在强调说明自己的光明磊落的理想情怀和孤独无依的内心世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