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徜徉唐诗觅鹪鹩(2)


    此外,《广韵》称之曰“鹪鹩”;《广雅》称之曰“工雀”。清代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言之稍详,朱氏云:“鹪,亦曰鹪鹩。曰桃雀,曰工雀,曰巧妇,曰桑飞,鸟之始小后大者。”
    其实,最早称“鹪鹩”之名,并且写下千古传诵名句的当属战国时期的庄子。庄子在《逍遥游》中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成玄英疏:“鹪鹩,巧妇鸟也。一名工雀,一名女匠,亦名桃虫,好深处而巧为巢也。”自庄周此语一出,后人对“鹪鹩”探求思考的越发深入了,“鹪鹩”也作为一个审美对象进入了文人骚客的审美视野,“鹪鹩”也因之被赋予丰厚的美学意蕴。
    最早对“鹪鹩”这一审美对象加以多端审视并揭橥其丰富意蕴的当属西晋的张华。张华是西晋重臣,也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文学家。他学识渊博,谶纬、方术无所不通。然而他少时孤贫,不被人赏识。在这篇颇具文学价值的赋作中,张华借鹪鹩之鸟,发挥庄周思想,寄寓自己人生丰富深沉的感慨。他在《鹪鹩赋》序中说:
    鹪鹩,小鸟也,生于蒿莱之间,长于藩篱之下,翔集寻常之内,而生生之理足矣。色浅体陋,不为人用,形微处卑,物莫之害,繁滋族类,乘居匹游,翩翩然有以自乐也。彼鹫鹗鹍鸿,孔雀翡翠,或凌赤霄之际,或托绝垠之外,翰举足以冲天,觜距足以自卫,然皆负矰婴缴,羽毛入贡。何者?有用于人也。夫言有浅而可以托深,类有微而可以喻大,故赋之云尔。
    现代的工具书对于“鹪鹩”的解释,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这种小鸟。
    《辞海》(1979年版)“鹪鹩”条说:“鸟纲,鹪鹩科。形小,体长约10厘米。头部淡棕色,有黄色眉纹。上体连尾带栗棕色,布满黑色细斑。两翼的覆羽尖端白色。常活动于低矮、阴湿的灌木丛中,觅食昆虫。窠以细枝、草叶、苔藓、羽毛等交织而成,呈圆屋顶状,于一侧开孔出入,很精巧,故此鸟又称‘巧妇鸟’”。
    《汉语大词典》“鹪鹩”条说:“鹪鹩,鸟名。形小,体长约三寸。羽毛赤褐色,略有黑褐色斑点。尾羽短,略向上翘。以昆虫为主要食物。常取茅苇毛毳为巢,大如鸡卵,系以麻发,于一侧开孔出入,甚精巧,故俗称巧妇鸟。又名黄脰鸟、桃雀、桑飞等。”
    徜徉《全唐诗》,寻觅“鹪鹩”之鸟,可见这种鸟虽属微禽,在诗歌中却是一种智慧之鸟,其意蕴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物以类聚,鸟类中的弱势群体。如上所述,“鹪鹩”始终以鸟之小者的面貌出现的。它在鸟类中当然属于弱势群体了。张华《鹪鹩赋》云:“惟鹪鹩之微禽兮,亦摄生而受气。育翩翾之陋体,无玄黄以自贵。毛弗施于器用,肉弗登于俎味。鹰鹯过犹俄翼,尚何惧于罿罻。翳荟蒙笼,是焉游集。飞不飘飏,翔不翕习。其居易容,其求易给。巢林不过一枝,每食不过数粒。栖无所滞,游无所盘。匪陋荆棘,匪荣茞兰。动翼而逸,投足而安。”这里从形貌、习性两个方面来论述“鹪鹩”之不值一提和微末尘芥的地位。
    大诗人李白《杂曲歌辞空城雀》诗云:“嗷嗷空城雀,身计何戚促。本与鹪鹩群,不随凤凰族。提携四黄口,饮乳未尝足。食君糠秕馀,常恐乌鸢逐。耻涉太行险,羞营覆车粟。天命有定端,守分绝所欲。”诗中写空城楼上的麻雀,生计穷迫,嗷嗷待哺,与鹪鹩同为弱类,不随凤凰大族同群。麻雀挈妇将雏,食不果腹,吃的是糠秕余渣,还害怕鸟鸢追逐,其生活中的悲弱之势,令人堪怜。这里虽然写的是麻雀,实际上,与之同类的鹪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