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新解:木兰与李世民私下有协议 隐退木兰山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1:11:22 中国社会科学网 汪宏华 参加讨论
编者按:最近一段时间,文化学者汪宏华另辟蹊径研究《木兰辞》新解迭出,这次他是从封建社会环境和事物内在逻辑出发,将各种纷繁的木兰诗文、传说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重新推断木兰的生命轨迹。木兰作为一名将军,一位被策勋最高之十二转的民族英雄,为何只留下唯一的“木兰”之名,而且是个女名?势必是前半生的真名的和功劳被皇帝注销,被贬为庶民且不准回乡。木兰眷恋故土,想念亲人,便隐居在了家乡附近的木兰山(位于现武汉黄陂区)。木兰即是她还原女儿身之后的隐士别名。身处男权社会的木兰,结局实比《木兰辞》等文学作品的描述更艰难更可悲,所幸遇见的是一代明君李世民…… 汪宏华的正文如下: 一、木兰前半生的真名和功绩被皇帝勾销,木兰是隐士化名 乐府诗歌《木兰辞》之生动优美和传奇女子木兰之忠孝勇烈,可谓是文、人双璧,互为成全。但文学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历史上木兰的命运其实是另一番景象,她既不敢理直气壮去战场逞勇(需改扮),也不敢为朝廷效忠,甚至辞官后也不敢回家尽孝,只能在奉献了儒家所有的忠孝义勇之后再斩断人性所有的爱恨情仇。最终充其量能做个割舍名利的烈女,却又没有留下真实姓名,没有出现在《烈女传》中。——木兰的一生可谓一无所有。原因何在?很简单,因为她是一个女人,一个有思想的女人,又不幸生活在了一个专制的社会。 我们知道,《木兰辞》中木兰的结局是功成身退,恢复女儿身,乐享天伦和田园。但这一归属显然是合情不合理,矛盾点在于:一、木兰是一种花名,是一个女名,她替父从军知道要“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知道要学“双兔傍地走”,不可能不改名字。若长期以一个木兰之名在军营中呼来唤去,别人不怀疑,她自己也会惊恐不安。 二、木兰在军中已是将军,回朝后被天子可汗策勋最高等级的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以及尚书之职,回家也受到父老乡亲的夹道远迎,但就是这样一位世间罕有的民族英雄却只留下了单一的木兰之名,“司马迁作《史记》而泯其实,班孟坚撰《汉书》亦乏其传”,宋人郭茂倩在所编《乐府诗集》中也是:“木兰,不知名”。时至今日,木兰的身世仍然难以考据。 三、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是绝对的,而非相对的,能力和功绩并不能改变性别尊卑(若能如此男女早就平等了),这也就是说,木兰不会是在从军之前不敢暴露性别,成功之后就无所顾忌了,一经发现都会是欺君之罪。她在伙伴们面前不敢,在乡亲们面前也不敢,乡里人都清楚她的真实性别,迟早会让官方知晓。所以,木兰根本就不可能回家。 但木兰既有能力从战场上九死一生,也必然能从天子脚下全身而退。她会私下与皇上达成了这样的协议:主动向皇上个人坦承自己的性别,皇上首先认定她是欺君罔上,之后将功折罪,把之前那个木兰及其功勋全部人间蒸发,再贬她为庶民,不可用原名,不可回原乡。 如此,前面的种种矛盾就都消解了。木兰的身世虽难考证,却能逻辑推理。 此后,木兰便还原女儿身,隐退到了家乡附近的一座山上。因为这座山上有很多木兰树、木兰花,她便信手拈来给自己取了个隐士别名——木兰。因为名字是源自花,所以又被称为花木兰。相对隐者而言,简单即实用,后人便只能依稀看到一个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暗香飘拂的人花难辨的花样木兰了。 但天地至公,世上除了官方之外,还有更广大的区域——民间;除了史评之外,还有更精彩的文体——民歌。木兰终究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一首《木兰辞》让她和她的故事在神州大地传唱开来,千年不息。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李善注《古诗十九首》叠字补苴
- 下一篇: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