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诗的史魂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12:11: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姜南 参加讨论
杜甫的诗歌不但真实地记载了许多今天看来具有重要史学价值的历史事实,而且他的一些咏古、怀古诗还表现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思想高度的看法。更可贵的是,他还有着怜悯苍生的仁爱,秉笔直书、敢于揭露黑暗现实的勇敢,这都是所有史学家都不可缺少的“史魂”。 作为诗史的杜诗,是对杜甫本人一生的忠实记载。杜甫每一个人生阶段的经历、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都在他的诗中得到了生动的反映。 杜甫是儒家以天下为己任思想的忠实履行者,少年时代就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宏大抱负,希望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所以,当他既饱读圣贤之书,又游历齐鲁大地、文才洋溢之时,便自然要到京城里去寻求进入仕途的门路了。 在漫长、艰难的等待之后,杜甫终于迎来了被天子注意的一天:天宝十年(751),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天宝九年冬预献 《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即所谓“三大礼赋”,得到了玄宗的赏识。这是他人生的巅峰之一,是他终身难忘的幸福时刻。所以,他多次在诗中回忆,如:“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煊赫。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在他暮年寓居夔州风雨飘摇的时候,回忆起此事,还说自己华美的文笔感动皇帝:“彩笔昔曾干气象。”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老百姓特别是黄河中下游的百姓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只要通读杜诗,我们就可以对这场动乱的基本过程、它波及的主要地区、朝廷与叛军之间进行的主要战斗、动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等有基本了解。比如,《悲陈陶》记载了官军与安史乱军在陈陶大战的情形:“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哀王孙》记载了安史乱军在长安残害王孙的情况:“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塞芦子》是杜甫主张迅速塞断芦子关,阻止叛军西进威胁唐肃宗驻地彭原、凤翔一带安全的诗篇,反映了当时的战况。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且说“慢”
- 下一篇:共和国65周年国庆抒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