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人工智能之于文艺创作的适恰性问题(2)


    注释:
    ①达特茅斯会议,是指1956年8月在美国汉诺斯小镇达特茅斯学院召开的讨论如何用机器来模仿人类学习和智能的会议。参加会议的专家主要有: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人工智能之父)、马文·闵斯基(Marvin Minsky,人工智能与认知学专家)、克劳德·香农(Claude Shannon,信息论的创始人)、艾伦·纽厄尔(Allen Newell,计算机科学家)、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等。这次“神仙会”开了两个月,虽然没有达成普遍的共识,但却为会议讨论的内容起了一个名字:人工智能。因此,1956年被视为人工智能元年。
    ②米·贝京:《艺术与科学——问题·悖论·探索》,任光宣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第131页。
    ③张慧瑜:《人工智能的忧思与可能》,《南风窗》2018年第2期。
    ④参见Master-English的博客:《电脑小说〈背叛〉》,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18879010000s3.html。
    ⑤1984年,在我国首次青少年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中,上海育才中学年仅14岁的学生梁建章,曾以“计算机诗词创作”获得初中组四等奖。他设计的这个诗词创作软件,收录诗词常用词汇500多个,在程序运行时,以“山、水、云、松”为题,平均不到30秒即可创作一首五言绝句,曾连续运行出诗400多首,无一重复。如其中一首名为《云松》的诗是这样的:“銮仙玉骨寒,松虬雪友繁。大干收眼底,斯调不同凡。”其绘景寓情、仙风道骨之态与诗人之诗相比足可乱真。参见张寿萱等:《中文信息的计算机处理》,北京:宇航出版社,1984年,第264页。
    ⑥转引自周昌乐、郑旭玲、何中市、李良炎:《中国古典诗词楹联的计算机化研究》,《心智与计算》2012年第2期。
    ⑦参见《人工智能如何影响文化产业》,搜狐科技,http://www.sohu.com/a/205003485_100002829,2017年11月17日。
    ⑧参见《微软小冰》,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微软小冰/14076870? fr=aladdin。
    ⑨熊红凯:《人工智能技术下对真理和生命的可解释性》,《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10期。
    ⑩《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9页。
    (11)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西方哲学名著选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55页。
    (12)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第322页。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8页。
    (14)京泽:《人工智能写诗竟以假乱真?清华机器人与清华才女央视巅峰对决》,http://www.sohu.com/a/212653202_498199。
    (15)周昌乐、游维、丁晓君:《一种宋词自动生成的遗传算法及其机器实现》,《软件学报》2010年第3期。
    (16)京泽:《人工智能写诗竟以假乱真?清华机器人与清华才女央视巅峰对决》,http://www.sohu.com/a/212653202_498199。
    (17)周昌乐:《汉语诗歌的机器创作》,http://www.doc88.com/p-984350557464.html。
    (18)陈钟:《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趋势·风险·挑战》,《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10期。
    (19)参见Master-English的博客:《电脑小说〈背叛〉》,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18879010000s3.html。
    (20)如上传一张图片的开阔的海滩,小冰作的诗是:“可有多的沙子/你的名字在世间又一次隐去/在最高的地方/世界睁大眼睛”(小冰:2017.05.16)。接着上传的图片是一片葱翠的植被,小冰立马作诗:“还有它的花园/爱阳光的女子应当哭/用灵魂最迷人的脚步/手指弯曲的时候”(小冰:2017.05.16)。参见骑士:《少女诗人微软小冰尝鲜,看看她作了什么诗》,https://www.ithome.com/html/win10/309263.htm。
    (21)列夫·托尔斯泰:《什么是艺术》,载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432页。
    (22)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191页。
    (23)熊红凯:《人工智能技术下对真理和生命的可解释性》,《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10期。
    (24)杨力:《人工智能对认知、思维和行为方式的改变》,《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10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