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蔡锦兰 李飞跃:从市语到赚词:艺术的跨界与融合


    
    
    唱赚是宋代流行的演唱艺术,对诸宫调、杂剧和南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收录在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圆里圆赚》是现存少有的几套赚词之一。它最初由王国维发现,收入《宋元戏曲史》。因其采用诸多宋代行话、俗语,甚至外来语,解读颇为不易,因此不乏望文生义之说。《圆里圆赚》有个小标题“圆社市语”,是说它由圆社——即当时的蹴鞠社团专用语创作而成。古代蹴鞠艺人需经严格考评才能被定级,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专供内部交流的动作、规则和指称习语。
    蹴鞠行话演化为市语
    市语是当时的隐语、黑话或者行话,宋代曾慥《类说》卷四引《秦京杂记》说:“长安市人语各不同,有葫芦语、锁子语、纽语、练语、三折语,通名市语。”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云:“杭州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不相通用。”宋元明时期商业经济发达,各团体出于保护业者和经营需要,创造了大量市语。各行当相互交流,推动了市语发展,使这种秘密用语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市语在宋代民间已超出了特定行业范围,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宋人用市语作诗填词,因此,在当时的多种文学体裁中都可以见到市语。苏轼曾说:“街谈市语,皆可入诗,但要人镕化耳。”(周紫芝《竹坡诗话》)“镕化”就是要兼顾市语的字面义与引申义。蹴鞠市语又称“锦语”,翟灏《通俗编》说:“《蹴鞠谱》有所谓‘锦语’者,亦与市语不殊,盖此风之兴已久。”这些行业术语随着说唱表演传播,广为人知,逐渐成为文人创作所偏好的文艺题材。
    宋代踢球艺人有了专门的行会组织,称为“圆社”。圆社是全国性的蹴鞠组织,在各地有分社,南宋时以杭州圆社实力最强。高俅就曾是圆社成员,《水浒传》中称他为“圆社高二”。圆社定有社规,对参赛人数、赛制规则等都有规定,如不许做“人步拐、退步踏;人步肩、退步背”等危险动作,以及要求“狂风起不踢,酒后不可踢”等。解读《圆里圆赚》时,不能单看字面意思。例如第一支曲子《紫苏丸》中“算人间落花流水”,这里的“落花流水”就不只是形容残败零落的样子,它在蹴鞠术语中代指白打七人场户。也有人将其解释为只取“落花”一意,把“花”字的草字头、立人旁都去掉,剩下的左下角像“七”字。还有诸多专业用词如“绣带儿”“画眉儿”“粉钳儿”“朝天髻”,看似写女性容貌,但在“蹴鞠解数”条下,就是一整套的动作术语,包括踢球的动作、技巧、站位等,指蹴鞠艺人能踢出不同的花样。
    一语双关的市语与赚词
    据《蹴鞠谱》记载,正式踢球球场(官场)有七种踢法,包括臁、膝、拐、脱、肩、妆(桩)、捻。除了膝、拐、肩,其余四种踢法均可在《圆里圆赚》中找到。代表着七种踢法的动词可以和其他名词搭配,形成新的术语,如《蹴鞠谱·十踢》中的“急料妆”“秋千搭”“鸳鸯拐”。词人将蹴鞠术语和其他词搭配,一语双关,如《好女儿》一曲形容女性之美“生得宝妆跷,身分美”,“宝妆(桩)”就像是用搭踢脱一样,立即用脚尖将球踢出。“跷”是举足、抬腿。“身分”指踢球的姿态、架势,又指手段、本领。此外,诗词中常见的“白打”“步步随”“燕归巢”“风摆荷”“斜插花”等锦语,均系蹴鞠行话。不同的蹴鞠术语组合之后,便会形成新的隐喻象征,别有风味。
    据《蹴鞠锦语》,“冲撞”是骂人而非故意撞人之意。从蹴鞠规则来看,场上竞赛不仅可以“合理冲撞”,还可以合理推摔。市语从蹴鞠术语中借用“冲撞”一词,保留了骂人的意思。“冲撞少罪。将气球撇与下首,次方扎衣”,可能是从球场运动的推撞姿势演化而来。“捻腻”的“捻”是“停球”之意,即用胸、脚等部位将对方传来的运动球停下。《蹴鞠谱》的七种踢法中有双捻、打捻、搭捻等,而《蹴鞠图谱·下截解数》所载虚捻、侧捻、满捻、脚头实捻等,都是难度很大的花样动作,展现了艺人高超的控球能力。
    蹴鞠市语融入诗词
    唐代有以球比喻女性的用法,把球当作一个生命体来描写,如鱼玄机的《打球作》“无滞碍时从拨弄,有遮栏处任钩留”,以蹴球写人情凉薄。《圆里圆赚》中还有“要抛声忒壮果难为,真个费脚力”“脚头果然厮稠密密”等语句。正如沈义父《乐府指迷》论“咏物不可直说”时所说:“乃欲直捷说破,却是赚人与耍曲矣。”赚词虽然直白显露,却不失谐婉多讽的趣味。将踢球的解数填入歌词,作为口诀播诸人口,便于记忆;也可作为蹴鞠比赛或歌舞表演时的一种演唱技艺,借以招徕和感染观众。
    宋代的一些诗词作品,已屡见用蹴鞠市语现象。据《宋史》记载,后来成为宋徽宗朝宰相的李邦彦“善讴谑,能蹴鞠,每缀街市俚语为词曲,人争传之,自号‘李浪子’”。何梦桂《满江红》词云:“回鸾字,空怀袖,金缕曲,无心奏。”词中以“鸾字”指书信,可见于《蹴鞠谱·圆社锦语》。王山《答盈盈》诗云“淡黄衫袖仙衣轻,红玉栏干妆粉浅”,以“玉栏干”指手。元代大戏曲家关汉卿还写了两套赞扬女足的套曲《女校尉》和《蹴鞠》,其中多处运用了圆社市语。
    除《事林广记》戊集,目前传世的蹴鞠文献主要有《蹴鞠谱》《戏球场科范》《蹴鞠图谱》等,尤以《蹴鞠谱》内容较为系统,保留了大量描绘古代踢球动作、姿势、技艺的词语及社团规则和竞赛术语,成为足球运动史上的“语言化石”。《圆里圆赚》或是当时唱赚社团和蹴鞠社团合作的作品。在宋代,踢球和唱赚艺人地位低下,为了求得生存和地位,他们不仅分别结社,还相互交流、扶持。为了社团生存和发展需要而推广蹴鞠,就出现了蹴鞠行话被填写在赚词里演唱的现象。这种“跨界融合”不仅使唱赚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还能扩大圆社的影响,具有广告效应。总之,对《圆里圆赚》这一独特艺术形式,要结合社会史、体育史、语言史和音乐史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再现宋代的球场风流与曲坛魅力。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