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芙蓉街》:人情味的文化叙述


    小说是什么?小说就是讲故事,但小说不是故事,它有着自身的发展逻辑,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任何小说都不背离这个运动轨道。《芙蓉街》在这个套路上做得很成功,仅看它的开端,也就是铺垫,引人入胜,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到芙蓉街里去了。
    长篇小说《芙蓉街》是一部传统文学作品,是一部有丰富文化内涵、展现时代人文风貌和情感的作品,同时也是当代长篇小说体裁文风特别、个性突显的作品。
    相对于人们通常划分的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文革十年文学和新时期文学而言,《芙蓉街》在题材上就别具一格。当然,作为文学的一种担当,各个时期的长篇小说都在主旋律的交响中对社会进步和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芙蓉街》亦然,但它在形式和内容上没有搭车、没凑热闹,而是以它的传统性和文化特质面世,从另一个侧面表现社会样貌和民族精神。
    与其他各类题材长篇小说不同的是,《芙蓉街》视野是宽阔的,它扫描了自清王朝前后一段时期到民国、到抗战时期的社会现状,但又不是为写现状而写现状,而是在一个大背景下浓笔重彩地写人文风貌,写世情百态,写芸芸众生之命运。从一条街写起,时空在一条街里拓展,半个世纪的时光、一座城的故事,都在这里了。如果作者没有极强的驾驭题材的能力,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小说是什么?小说就是讲故事,但小说不是故事,它有着自身的发展逻辑,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任何小说都不背离这个运动轨道。《芙蓉街》在这个套路上做得很成功,仅看它的开端,也就是铺垫,引人入胜,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到芙蓉街里去了。那里好热闹,人声鼎沸,商贾云集,游人如织,街上有抚院、都司、布政司、贡院、府学等衙门机构。中药、西药、笔铺、京货、首饰、书籍、字画、文具、南纸、乐器、服装、陶器、古董、刻字、楠木、铜锡器、小吃、钱行……然后就有人物出场了,京城御厨陆松宇,济南第一楼福寿楼掌门高德生。此二人何人?都是“厨神”郝爷的高徒。叙述间又写了陆松宇两岁的小儿陆明诚,要吃他爹做的豆腐箱,刚尝一小口就语出惊人:没加盐!一笔点缀,却为故事的发展藏了天机。
    铺垫得好,基础打得好,为众多人物的出场打好了场子、开辟了空间。每个人物相继登场,演绎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再看小说的结尾,最后落笔在两个人物上,陆明诚和高珊珊,两人相见,“四目相对的瞬间,陆明诚感到脸颊上漫过了两行滚烫的热泪……芙蓉街上到处是白,又是新岁。”显然,这两个人物是小说的主人公,故事讲完了,却开启了读者更深的思考。开头结尾写得好,那么中间的故事就毋容置疑了。
    小说讲故事是为了什么?那只是为了塑造人物。好的小说,其中人物和故事都相辅相成,如“三言两拍”里的人物,至今还演绎在戏台上栩栩如生。《红楼梦》的十二金钗,《水浒传》的一百单八将,哪个不鲜活和生动?这都因人物的个性使然,个性饱满。显然,《芙蓉街》里的人物众多,而他们每个人从长相到说话、到行为、到心理活动,都一人一面。《芙蓉街》塑造人物是成功的,打开书,他们站在你面前;合上书,你眼前还有他们的音容笑貌。一部小说,一卷众生相。
    高德生的精明老成,陆明诚的德艺双馨,李玉儿的红颜命薄,高珊珊的高雅睿智,陆金珠的担当重义,杨秘书长的中规中矩……还有许多人物,如地瓜、冯钟丁、秦五爷、刘巧嘴、罗三爷、仇仙人,虽然戏不多,但其性格的重量都掷地有声。或豁达仗义,或仙风道骨,或精明伶俐,或大智若愚,或高风亮节。总之,《芙蓉街》写人物,秉性各异,却都多帮助人、多以善待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品里徜徉的是中华传统和美德,权且也把此看做是作品的传统性、文化性之因子吧。
    那么,《芙蓉街》塑造人物的手法是什么呢?这至少有几点比较鲜明,一是作品人物的对话多、人物心理活动多,而不累加作者的主观意识和评价。传统上的小说就是这样的,让作品人物说话而不是作者说话,这样就使得小说人物活灵活现在读者面前,人物和环境的具象感、立体感就十分凸显了。二是在讲故事的时候,多条线索并进,譬如,高德生与陆明诚,陆明诚与玉儿及高珊珊,杨秘书长与陆明诚等等多条线索,这又如何叙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这样的叙述方式,有点像电影艺术的蒙太奇,切换,正讲此,又见彼。这种方法,在古典的章回小说中也俯拾皆是。三是每章节伊始或叙事中,都有生动细致的环境描写,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人物的个性、情绪、预示、思想活动,都在这些画面之中了。
    长篇小说的另一要素,是主题问题。情感和命运,从来是长篇小说的载体和叙述的话题,因为他的内涵容量大,从而在表达方法上就具相对自由的优势。《芙蓉街》也循着这种传统选题,
    写情感。亲情、友情、爱情、家国之情,都各自有一条主线。如杨秘书长为什么从京城到济南寻找陆明诚,如冯钟丁为什么暗助陆明诚找生计,如陆明诚多方借钱救赎被卖到满春楼的玉儿……如此等等,小说都交代得清楚,有理有据。传统的古典小说也皆是如此。但《芙蓉街》写情感有一点与众不同,没有惯常其它作品那样冲动和激烈,而是含蓄的,不愠不火娓娓道来。玉儿和高珊珊都是爱陆明诚的,但她们的表现更多趋向于暗恋,方式不同,结果不同,但都也没有超越传统文化的况味。
    写命运。《芙蓉街》关注的是弱势群体之命运,所不同的是,它没有让这些人在原地止步,小说主人公陆明诚从父母遇害、两岁就寄养在济南姑姑家,之后有太多的磨难经历,关帝庙取几块供品充饥被人追打,蝗灾的时候以蝗虫补腹,要过饭,福寿楼考试厨艺第一却被陈厚才取代,给达官贵人家帮过厨,但始终不肯低下头,最后而成为了济南第一厨艺家。李玉儿的经历一波三折,自小生活在一个败落的家庭,进了戏楼,尔后成为了济南梨园界的头牌,再然后又被堕落成赌徒的父亲卖到了妓院。如同这样的故事,本就是芸芸众生的折射和写照。定位《芙蓉街》为传统文学作品,就是因它还原了生活的真实,而在作品里几乎看不到作者的主观好恶和评价。好的作家,都是让生活本身说话,而不是对生活评头论足。
    一条芙蓉街,可容天下事、天下人。从北京的慈禧到黎元洪、段祺瑞,从山东的督军到韩复渠,从日本人对山东的掠夺到青年学生的街头运动,从福寿楼的生意兴隆到百姓的食不果腹,一切故事从芙蓉街出发,又回归到芙蓉街。小说大开大合,但通篇都聚焦在一条主线上,济南的食文化,这集中表现在几个厨子身上,陆松宇、高德生、陆明诚、彭柯甚至陈厚才,以及与他们发生故事的所有人物,几乎都和厨艺有关。就连在戏楼、在湖边、在各种交际场合,都有着茶香、果香、瓜子香,都有琴声、水声、笑语欢声。无论在阳春白雪的福寿楼,还是在下里巴人的鞭指巷,处处可闻到酒香、菜肴香。
    作品里反复写各种菜肴的名称,且对各种菜肴前生后世都有解。仅此一点,可以让人联想到《红楼梦》里的食文化,确实,在对此的描写上,《芙蓉街》是有一些红学味道的。即便是一只鸭、一条鱼,到了陆松宇、高德生手里、到了陆明诚手里,刀工都十分了得,能把人看得眼花缭乱,如庖丁解牛,那是艺术。写食文化,显然就是《芙蓉街》的坐标,其余的一切故事,都不过是线条和符号。因此,《芙蓉街》的文风显得绵密柔和,即便是写冲突,即便是写沉重,也都不具有多么强的攻击性,是不是因为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小说人物也近朱者赤呢?作为山东人的小说作者,无疑是也受齐鲁文化的影响。文化基因是最强大、最具恒久性的,千年都不会变质,如果说变,那就像是一坛老酒越来越香。所以山东人写山东事,必然是浑然天成。
    与礼仪忍让为底色的故事所惟一不同的是,小说在收尾一章写了芙蓉街的老百姓与日本人的冲突。作为济南第一厨艺高手、后是陆明诚岳父、委曲求全了一辈子的高德生死了,他在死前目睹了日本人对芙蓉街的烧杀抢掠,死之前,他对陆明诚说了一句话:“明诚啊,如果我有什么三长两短,你一定要保住酒楼。”他要保护的酒楼仅仅是一个福寿楼吗?那是几代厨艺人执着和心血的文化凝聚。这个厨艺高手的命运,不能不使得人们泪沾衣襟。
    芙蓉街火光冲天、血流遍地,陆明诚、高珊珊、地瓜,冯钟丁,甚至是一群老太太,在日本强盗面前都英勇不屈,在怒火、愤恨之下,陆明诚的厨艺此时也成了斗争工具,在韩复渠操办的厨艺大赛上,陆明诚被日本人勒令只许输、不许赢,但是他用精湛的厨艺还是赢了日本厨师,民族精神、高风亮节,到此处推向了高潮。
    凡是传统的,必是时髦的。芙蓉街坐落在济南数百年,如今依然热闹,与大明湖、千佛山一样,都是济南一景。要说的是,《芙蓉街》作者尚启元,90后作家,不仅写小说,他还出版多部散文集,编剧并出品多部影视作品。这么年轻的一位作家,写出了《芙蓉街》这般最有民间人情味的作品,由此可见中华传统是多么具有活力。这部书,让走远了的历史和文化、还有那个时代人们的美德和音容笑貌又回到了我们面前,让人们触手可及,分明还感觉到他们的呼吸和温度。
    我们当向《芙蓉街》和它的作者致敬。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