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从“存在是什么”到“如何存在”:对中国民间故事价值研究的理论反思(3)


    注释:
    ①“概论思维”由施爱东于2003年“纪念钟敬文诞辰一百年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中提出。
    ②侯果果,女,73岁,耿村故事家,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传承人。与张才才并称为“故事夫妻”
    ③耿村妇女副业之一。农闲时候妇女为葡萄酒厂提供去皮葡萄,以此挣钱补贴家用。
    ④张才才,男,88岁,耿村故事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传承人,擅长讲历史故事。
    ⑤白玉仁,1947年生,71岁,满族正黄旗人,凤凰台村人,农民。在泰陵神道旁摆摊说书已有五年。
    ⑥苏永和,男,79岁,满族镶黄旗人,清西陵守陵村忠义村人。
    ⑦王延庆,男,38岁,王硇村人,沙河县小学语文教师,业余作家。
    ⑧靳春利,耿村民间故事讲演协会会长,耿村村民,耿村故事“报矿人”,采访时间:2017年10月26日17:00 地点:耿村村口
    ⑨“连续审视”转引自《中国哲学史》中冯友兰先生引用诺斯洛普教授(Prof.S.C.Northrop)教授的观点。他提出,概念分为两种,一种来自直觉,一种来自假定。“来自直觉的概念指向某个事物,它的完整的意义可以立即从某个事物领会到……至于由假设得出的概念,它的完整的意义是根据一个价值,用演绎法推演出来。”(引自诺斯洛普《东方的直觉哲学和西方的科学哲学可以互补的重点》,《东西方哲学》,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46年版,p187)其中直觉的概念可分为三种:1、在连续审视中已予区分的概念2、在连续审视中未予区分或不确定的概念3、分辨的概念。冯友兰据此认为,农民的概念是直觉的概念。
     
    参考文献:
    [1]胡适.中国文学过去与来路.胡适全集[C].第十二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2]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3][4][12][13][14][15]吕微.民俗学:一门伟大的科学——从学术反思到实践科学的历史与逻辑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5]段宝林.中国民间文艺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6]乌丙安.民间口头传承[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4年。
    [7]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8]江帆.民间口承叙事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9][11]户晓辉.民间文学的自由叙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10]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17][18][23][27][28][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19][29][俄]卡冈.艺术形态学[M].凌继尧.金亚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年.
    [20]刘俐俐.翟洋洋.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指南——基于大数据分析[J].江淮论坛.2017年.第5期.
    [21][日]柳田国男.民间传承论与乡土生活研究法[M].王晓葵.王京.何彬译.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年.
    [22][25][日]西村真志叶.作为日常概念的体裁——体裁概念的共同理解及其运作[J].民俗研究.2006年.第2期.
    [24][26][法]爱弥儿·涂尔干.马塞尔·莫斯.原始分类[M].汲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31][瑞士]让·皮亚杰.人文科学认识论.郑文彬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32]张琼洁.当代民间故事活动价值发生研究[J].民族文学研究.2018年.第1期.
    [33][34][35]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M].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3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赵复三译.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
    [37][意]维柯.新科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责任编辑:admin)